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9日
师范院校思政育人集成创新模式研究
○ 咸阳师范学院 车乒 肖春艳
  “大思政”育人是党和国家在思政课建设整体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新阶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强调了思政育人的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和全方位覆盖。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有利资源,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思政育人协同创新的现实诉求
  高等师范院校“大思政”一体化育人工作的推进关系到教师教育和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对推动社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师范院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高校大思政课”的协同效应,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调动学校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资源,推动各类课程和日常教育活动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不断加强立德铸魂育人效果。
  然而,师范院校思政育人过程中,因部门协调不足,经常出现零散化的工作倾向,思政育人缺乏整体规划性,育人环节关联性和进阶性较弱。[1]首先,当前多数研究重点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之间的协同教学和协同育人,未能将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密切关系育人成效的要素纳入思政育人协同体系。[2]其次,思政育人协同建设重点聚焦于课程教学改革、资源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尚未明确育人过程中相关主体及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限制了思政育人系统化、持续化开展。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和集成创新理论,从整体上审视思政育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创设各主体间协同联动路径,提升思政育人的综合成效。
  二、思政育人集成创新模型的要素构成
  师范院校思政育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善于从整体上看待和理解,善于从系统的观点和结构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深化协同”。集成创新理论强调通过创造性的集成各相关要素促成要素间的协同联动,从而实现整体功能质的提升。[3]本文综合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要素,构建了课程建设、育人过程、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支撑环境五大集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政育人规划,形成各集成之间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态势,从而避免重复性内容和同质化活动,优化时间利用和资源配置,将思政育人由课内教学延展到课外实践,并进一步辐射到学校文化共建,实现思政育人的层级性和多元化发展。
  1.课程建设集成是思政育人根本。
  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构建思政育人知识图谱,整体规划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育人蓝图,结合师范生心理、认知和知识发展规律,将育人主体和要素按照认知层级分类,融入不同年级的各类课程,形成思政育人横向课程紧密关联的广度和纵向课程延伸递进的高度。
  2.育人过程集成是思政育人的关键。
  集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活动三大育人场域,在课堂育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利用好学生社团、各类竞赛、校园讲座、学生论坛等活动,开展多样化的师范生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校内思政教育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鼓励师范生通过支教、实习、志愿者活动等深入教育一线,理论联系实践,实现“教”与“学”的身份转化,强化思政育人成效。
  3.教学管理集成是统筹思政育人协调发展的核心。
  将零散的育人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需要有序组织,统筹全局,整体规划。[4]教学管理集成涵盖生活、学习、心理和就业等学生管理的重要层面,教学、科研和晋升等教师管理的关键维度,旨在将思政育人做实做细,落实到关系师生个人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各个层面。
  4.制度机制集成为思政育人明确方向。
  “大思政”工作的有序推进需要各个部门的高效协同,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是保障各项工作内部统一、互为支撑的关键 。[5]在师范院校中,思政育人理念需要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大纲编写始终,明确育人根本。评价评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以评促学,促成师生对思政育人成效的反思,实现育人过程的不断优化,确保育人成效。
  5.支撑环境集成是推广“大思政”育人的必然途径。
  全面推进思政育人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各方思政育人共享资源,因地制宜地打造本土思政育人课程和活动体系。同时,注重发挥智能教学管理、在线教学教研等平台的作用,促进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专家、教师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为高效地实现经验借鉴和智慧共建提供可能。此外,建设具有师范特色的思政育人数据库、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师生学习热情、提升地区文化自信和促进院校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思政育人集成创新模型的有效运行,各集成需要依据其育人功能实现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搭建“统筹—分工—协作—反馈—改进”的内循环协同机制和“规划—实施—反馈—完善”的外循环协同机制,以此保证各集成的内部协调和外部合作,最大化实现集成协同的思政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繁华、袁梅.新时代培育-治理-评价(CGE)师德建设三维模型[J].教育学报,2021.
  [2]姜凤敏、张良、包启明.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重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2.
  [3]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05-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刘庆标、刘群、余彪、兰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 [J].德育论衡,2022.
  [5]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2022-7-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19Y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