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0日
一场千年中国社会大变革 一代陕北知识分子大觉醒
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13)
○ 姬晓东
  “各位族人,我们马家自打明万历年间来到杨家沟,就以农为本,农商并举,诚信做人,耕读传家,经过代代族人的辛劳,成为方圆千里的名门望族!现在马家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前途光明。然,居安要思危,未雨要绸缪,如今内忧外患,国之不国,家之不家,我陕北大地,连年干旱,饿殍遍野,匪患猖獗,民不聊生。”马氏祠堂里,马瑞琪对着各位堂主,慷慨激昂。这次议事,不仅是兑现给儿子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族人的团结。去年冬天,镇川申、艾和罗姓三个大户,被成百近千的农人们抢光了粮食,就因他们家里有存粮。前几天,绥德县的农人们喊着开仓放粮,用现大洋救灾,竟把县政府围了。镇川、绥德与杨家沟不远,安顿不好四周的饥民,保不住哪天镇川、绥德发生的事,就会在杨家沟重演,毕竟人要活是硬道理。
  马老二叔说:“这年头,国事、家事都是头痛的事。瑞琪,你直截了当说,咋弄?”
  “我去了趟米脂城,一路上卖儿卖女的人排着串串,活生生的人就地倒下,说饿死真就死了。人连命都保不住了,还怕甚?这样的话,社会离乱就不远了,所以救他们就是救我们,是不是这个道理?”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各位堂主,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饥民的命,保庄园安康。”“老二叔说得对。拜托各位堂主想想办法,省吃俭用,凑一些粮食。”马瑞琪拱手,道。“哼哼,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救饥民?我家也是饥民,坐等你们光亮堂来救。”马拥护用鼻子冷笑,说。“天灾人祸的当下,家家是不宽裕,光亮堂前几天好不容易打闹起给通天苑的米后,园子里各厨房都见了缸底。”“我家存粮也没几斗,稠的也不敢吃了。唉,老了老了,还要饿肚子。”马老二叔感叹道。“连你们光亮堂都吃不开了,那让大家捐个屁。”马拥护愤愤然道。
  “光亮堂在延安、蒙地和山西的分号里,多少有点积累,各家也大同小异吧,我们想办法调剂一下,多少都能拿点,是不是?”
  “就是,各家回去合计合计,最后给瑞琪报个数,当然要量力而行,拿不出或不想拿的,也不勉强。”老二叔最后定了调。
  马瑞琪说:“我先拿,明天光亮堂就在村口架大锅,熬稀饭。希望大家陆续拿的能续上,不让火熄了。”见大家纷纷点头再无异议,马瑞琪又换了话题,说:“还有一事,是关于学校的。眼下,杨氏人家和不少佃户纷纷带着全家老小,远走他乡投亲,在我们马氏族人里,也有叫喊着要领婆姨娃娃下延安、上包头,到太原、银川谋出路的。这人心一散,再要拢一搭,难呐!”
  马老二叔叹口气,说:“甚都能散,就马氏家族和学校不能散。来,各位堂主一起重温祖训。”
  读书为重,次及农商,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俭克勤,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大家或高或低,缓缓诵着,却是面色凝重,各怀心事。
  马瑞琪道:“诸位堂主,见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虽说子弟之资分各有不同,总是书生气不可少。好读书之人自有书气,外面一切嗜好不能诱之。世之所贵读书寒士者,以期用心苦读书,境遇苦寒士,可望成材也。若读书不耐苦,则无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苦,则无所成就之人。”老二叔道。
  “不能让学校在我们手上停办。”马瑞琪加重语气道,彰显出决心。
  “那有甚好办法?总不能强把娃娃们拉进学校,强拉住大人不让逃荒?”一位堂主皱着眉头,问。
  “这正是今天要议的事。谁家的粮食和钱财也不宽裕,但我们总比长工佃户强,大家挤点救济长工佃户,他们不去背井离乡了,学堂的娃娃们也就留住了,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我拿一千块大洋。”马瑞琪说出的钱款,让大家吃了一惊,顿时现场安静得能听见香灰掉落的声音。
  “哈哈,光亮堂既然这么有钱,那先救救我家。毕竟,一笔写不出两马字。”马拥护突然歇斯底里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