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7日
理论
一部厚重而又生动的关中诗歌史 ——《关中诗歌图志》评介
○ 西安出版社 朱艳
  近读《关中诗歌图志》(刘锋焘著,中华书局2023年1月出版),颇觉厚重而又生动耐读。称其厚重,不仅因为其上、下两大册,85万字的大部头,更因为其沉甸甸的学术分量;称其生动耐读,不仅因为其配有数百幅与内容互相印证的直观的图片,更因为其文笔轻松灵活且富含感情,引人入胜。
  从学术性的角度看,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第一部系统的关中诗歌通史著作,更在于它多方面的创获。
  本书仔细梳理历代关中诗歌,透过大量纷繁复杂的材料,发现、总结每个时代、每个时期、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诗歌特点,并将其呈现出来。这些特点,从总体看,章、节以及节下标题,便有充分体现,览其目录,便能知其大概,至于具体的论述叙说,更是具体且明晰。
  历代关中诗歌,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关中地区乃至关中不同地域独特的地貌、民俗等特点。本书能抓住这些典型诗作予以阐述,并辅以相关实地实景照片,文图配合,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写作,时有妙想,善于联系、发现文学史上的偶然与必然事件,如第二章第一节谈及武关,这样写:“战国时,秦楚争强,秦昭王以与楚怀王谈判为名,诱使楚怀王来到武关会见,怀王过了秦楚分界线,便被早有预谋的秦人趁机扣押并解往咸阳作为人质,最后客死咸阳。从此,楚国渐趋衰弱而秦国渐趋强盛,乃至最终秦统一了六国。而就文学的角度来讲,这一事件更加深了楚国文人心里的悲凉与哀怨,加之由此而引起的楚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屈原等终日郁郁哀愁,于是,一些杰出的楚辞作品诞生了。”并配以古苔斑驳的“秦楚分界墙”实景照片,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与文学史上偶然与必然杂糅转换的风云际会。
  文人的作品之外,本书亦关注且重视历代关中民谣。如第二章第二节讨论汉代关中诗歌,其中一个小标题便是《底层的多元记述与褒贬评判:汉代民谣》,指出“较之文人作品,汉代的民谣,其内容似乎更为丰富一些”“这些民谣,多以底层民众的视角,记述了关中地区的诸多历史事件与细节,表达了人们的褒贬评判”,并举例分析了一些作品,且以史料与民谣互证,说明民谣的纪实性,充分肯定了民谣的重要性。
  本书解读作品,亦时有新见,如提及清代理学家王心敬的《山居》诗指出:“‘不炉并不扇’,恐怕主要不是生活太艰苦的原因。这也可以在同时代人那里得到佐证,如与王心敬基本同时的陕西另一大儒孙景烈,清人李元度著《国朝先正事略》及《清史稿·儒林传》等均记载他的学生王杰称他‘冬不炉,夏不扇,如邵康节’。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约束。”于寻常语中发现其蕴含。
  本书的学术性,还在于叙述过程中,时有辨析纠错的文字。如第二章之《余论》对汉乐府《平陵东》之“平陵”的辨说。
  本书语言亲切、轻松,不类于有些学术著作那种学究式的古板,且这种轻松的语言中总是渗透着一种代入式的感情和生活气息。
  初读本书,就被其《前言》第一句吸引:“光阴似水,流年暗换。布谷声里,樱桃红了”,这样的表述,饱含着几多感慨与喟叹!时光的流逝,累年码字的艰辛,以及终于完工的些许自得,等等感触,尽皆包蕴其中。而《前言》之末尾写“先师霍松林先生在2015年就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而到现在,先生已驾鹤三年矣,思之怅然怆然”,又表现出作者对其已仙逝之恩师的怀念之情,都是充满感情的真实文字。
  本书语言的生活气息,或许与作者生长于关中因而对关中之风土人情的熟悉有关。
  如论及清代关中诗人张崇健的《割麦行》,其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腰镰磨刃自彭衙,百里挟粮夸勇果”“儿童拾穗田歌起”“布谷催耕栗留话”,指出:“‘腰镰’,镰刀之一种……关中地区传统的日用镰刀有所谓腰镰、草镰、麦镰等等……‘百里挟粮’,麦子成熟时节,因地域气候的不同,各地成熟的时间有早有晚,所以,麦熟季节,很多人往往去别处‘赶场’,等收割完了此地的小麦,又去收割彼地成熟的小麦,因离家较远,故需携带干粮。‘儿童拾穗’,过去粮食产量低,人们也爱惜粮食,所以大面积收割之后,又要捡拾地下散落的零散麦穗,称为‘拾穗’。这一工作,往往由缺乏强壮劳动能力的老弱妇幼进行,故称‘儿童拾穗’。‘布谷催耕’,指麦子刚刚收割完毕,就要播种秋粮了。此时布谷等时鸟正在鸣叫,似乎在催促人们不忘农时。”解释诗意,叙说关中之民俗,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很亲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本书中多处引用关中民谚,解释民俗,在亲切的叙述中阐述了要表达的主旨。
  学术著作,虽然重点在于从学术的角度研究探讨客观问题,但也体现着作者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这一点在本书中也多有体现。如对诗圣杜甫一类诗人诗作的赞颂、对张养浩等勤政爱民之地方官员及其诗作的叙说、对关中本地杰出人物如刘古愚、于右任等人及其诗作的评述,都体现出一种“正能量”。
  总之,这是一部厚重而耐读的关中诗歌通史。由于其所涉时空范围的广阔、著作体量的庞大,些许差错或许难免,但其学术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