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7日
回 不 去 的 故 乡
○ 张淑凡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虽然一直待在县城,可还是喜欢农村,隔三差五总要回家看望老人,赏赏美景,随便唤起一些童年的记忆,让心灵在美好的回忆里慰藉着,滋润着。
  时值金秋,繁花似锦,硕果累累。恰逢星期天儿子休假,便和他回老家去看看。儿子听奶奶说早玉米熟了,核桃也熟了,菜园子的黄瓜、西红柿、茄子、大葱、青菜多得吃不完时,高兴地说,快回家享受走。看着儿子欢喜的样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只知道享受,只知道绿色食品好,哪里知道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他们又意味着什么。
  回到家的儿子很兴奋,急忙到小菜园去体验采摘,当他摘到茄子的时候,脱口而出:“耶!原来茄子是长在地上的!”我惊讶地看着他,问:“你以为呢?”他说:“我一直以为茄子是长在树上!”我张大了嘴巴不知道该说啥。当看到一条条豇豆的时候,竟然说是蛇豆,不大的菜园子,有好多菜他都不认识,要不然就是叫不上名字,此时我不知道该说啥,心里不由得一阵阵悲凉。
  儿子是90后,其实上幼儿园之前一直由奶奶在老家看管,怎么说也在农村待过,可现实是90后农村孩子,有几个去过庄稼地里,有几个知道自家有几亩地,分别在哪里?
  我很庆幸我们家的土地始终没租给别人,一方面是公公婆婆觉得离不开土地,自己种的粮食吃起来放心,加之他们俩人觉得身体还可以,种一点庄稼权当是锻炼身体,现在秋麦两忙都是机械化,非常方便,不像原来那样费心劳力。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土地一直怀有深深的感情和不舍的眷恋,每次回家都喜欢去山坡转转,庄稼地里看看,秋麦两忙只要有时间就回家去帮忙收种。婆婆问我:“你咋那么爱干庄稼活呢?”我和她开玩笑说:“我命里缺土,就喜欢土地。”
  说到家里的土地,原来有四五亩,自从修路、征地以来,现在充其量也就两三亩,都是平地好地,机械耕作非常方便。近几年,由于虫害和产量的原因,黄豆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玉米。家里今年种了一亩多早玉米,长势还不错。吃完午饭,婆婆去地里看了一下,回来说玉米熟了,刚好人多力量大,一下午时间就可以掰完。
  一到玉米地里,儿子就不愿意进去掰玉米,他说那玉米秆比他还高,叶子又刺人,把他的胳膊能划烂,我生气地问他:“那你干啥来了?”他诡秘地一笑,拖长语调说:“我是皇上他妈拾麦 散心来了。”我听了长叹一声,我能
  ——说什么呢?我给他讲道理,他比我知道的多;给他忆苦思甜,他说时代是前进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我说土地是根,庄稼是本,他说没土地没庄稼的人没一个饿死的……现实让我沉默了。
  一个下午我都不想说话,只和公公婆婆默默地掰玉米,胳膊被玉米叶子划了一道又一道口子也不知疼,满脑子都是我们小时候帮家里干庄稼活的情景。那时虽然贫穷却是那么的快乐,帮家里掰玉米甚至感到受宠若惊,因为只要掰玉米就可以吃甜玉米秆,有嫩玉米回家就可以煮着吃,一饱口福,现在想起来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何谈不愉快。而且,那时的秋收真的是秋忙,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玉米地里,黄豆地里,谷子地里,到处都是说笑声、嬉闹声。当暮色降临的时候,袅袅炊烟便笼罩了村庄,农人们带着一身疲惫回家吃晚饭休息,他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在现在孩子的眼中早已成为奇葩,可那才是真正的农耕生活呀!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到秋麦两忙时节,每个单位都会给家在农村的工作人员放假,回家帮忙抢收抢种,就连学校也放假。假期一般是夏忙十天左右,秋忙一个星期左右,在放假的那段时间里,县城街道几乎是空空荡荡的,可见那时的“劳务大军”是多么的庞大,三夏大忙是多么的如火如荼。
  曾几何时,人们已经没有了秋麦两忙的意识,如若不是街上的车轮胎带的几支麦秆和家里捎来的新鲜玉米糁,我们哪里知道两忙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化作业让原来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收种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那时的情,那时的景,那时的热烈场面,渐渐变成了传说,我们只能在回忆里重复着,延续着。
  如今的农村,炊烟在哪里?庄稼在哪里?年轻人已走向城市,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就是回到农村后也都开启了城市的生活模式,谁都不愿意脸朝黄土背朝天再种庄稼,庄稼地有的给别人另作他用,有的干脆荒芜,看得人心生痛。我们常常把乡愁挂在嘴边,可如今乡愁已没有了影迹,故乡也没有了原来的模样,我们是真的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