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6日
长篇小说
大陕北(连载5)
○ 姬晓东
  派儿子们催粮要款,是不得已而为之。“通天苑”是榆林城数一数二的商号,经营种类大到金银首饰、粮食皮毛、牛马牲口,小到日用百货、锅碗瓢盆、针头线脑,主要以边客商贸为主,把蒙地的皮毛运到榆林深加工,再运到山西、河北,有些还运到天津出口。和洋人打交道久了,万友善悟出一个道理,天下最赚钱的生意其实是钱生钱,他与天津的郭老板合开了一家银行,一时在榆林名声大噪,《上郡日报》和省城的《西京日报》都做了报道。号称榆林城最有钱的前街陈万山、后街张有贵,再也不敢小看中街的万友善了。福兮祸所伏,“通天苑”的危机恰恰出在了银行。天津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给洋人放贷,做进出口贸易。去年不知从哪刮起一阵风,各地到处建毛纺织厂,引发棉花紧俏,租界里的国际买家不惜贷款囤积棉花,谁料今年棉价暴跌,国内需求也莫名其妙减少,前后市场成了冰火两重天。买家们的贷款还不上,银行陷入危机。郭老板三天两头来电,要万掌柜增资十万大洋救急。十万块现大洋,白花花能堆起一座小山,他哪有这么多。
  榆林城是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城池依山傍河典雅精致,两条南北平行的街道和数百条宽窄长短不一的巷子,组成阡陌交通的“棋盘”,几百座四方四正的院落,如棋子般散落。最热闹的大街,六座楼台和十几个牌楼逶迤骑街,东西两侧各种店铺林立,人们熙来攘往,烟火气袅袅。
  “通天苑”商号在大街最繁华的地段,或向南,或向北,金银店、皮草店、百货店……大小十几个一溜排开。前些年的生意那叫一个好!这头年遭了灾,其他生意也半死不活,只有粮店的人气最高,粮食一天一个价还没多少可卖。市民骂,万掌柜冤,乱得一塌糊涂。“通天苑”和“光亮堂”的生意做了几代人,黄澄澄的贡米在北平、天津是抢手货,黄米更受蒙古王爷喜爱。黄米加工成颜色鲜艳、颗粒饱满的炒米,嘎巴酥脆,嚼着满嘴留香,泡进熬制的通红砖茶里,再加几勺酥油,更是别有风味。
  一座连一座的窑洞,就是马氏庄园,胡管家指着半山坡道。万向明长吁一口气,说妈呀,总算到了。马车沿着盘山道绕来绕去,进寨门后走过一座座院落,便有朗朗的童音传来,在大山里萦绕:
  吾乡多山,青翠如画,天晴山现,天雨山隐……
  胡管家指着宏大的门楼,说这是马氏庄园的代表、“光亮堂”的马瑞琪家。万向明却问谁在朗读。答曰大概是学堂上课。万向明诧异庄园里还有学堂,胡管家说整个村子里有三所。万向明更加诧异,一个乡山圪的村寨里,竟有三所学堂。
  豆芽菜身子的常管家,带着罐罐身材的胡管家和万向明一进庄园,读书声越来越响亮。循声而去,见一位闪动长睫毛的女子手捧课本,用小巧的嘴巴领读。“俊,真俊!穷乡僻壤的山圪里,竟有如此天生丽质的美女?金凤凰,惊叹,惊叹!”万向明感叹道,神情迷离起来。“你是谁?胡说甚。快走开,不要打扰小先生上课。”一个怀揣铃铛的后生,警惕地看着万向明问。
  万向明并不理睬后生,问常管家小先生来自何方。知是刚从米脂女校毕业的马家小姐,他说着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就要推开教室门。后生忙阻拦,说你有意思没,学校重地,村里人也不能随便进入。你谁啊,我们是“光亮堂”的贵客,胡管家挺起胸膛说。“李四,少说几句,先退下。”常管家对后生说着,领着一步三回头的万向明去找马老爷。
  “二位请喝杯清茶,拂去一路风尘。”马老爷儒雅地请他们喝茶。
  “好茶,谢谢马老爷上等龙井。”万向明讨好般地笑着,说。胡管家的心思不在茶上,直截了当问:“您老人家还记得,这是我第几次来贵庄园了?今年就第三次了吧。”“贡米的事放心好了,契约里写下的,我们就是不吃不喝,也一粒不少送到通天苑的。只是大灾之年,得留点筹措的时间。”马老爷慢条斯理地说。“打住。上次来就这么说。可是这次不同了,万家公子亲自上门,总不能让他空手回吧?”万向明扭头不安地看着马老爷,心有愧疚一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