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作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最直接的史料,经历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多个发展时期,是上古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也是古代史、古文字学、上古汉语、考古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材料,价值重大,很早就备受关注。铭文研究是青铜器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中国古文字学中历史最为长久的内容之一。《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时“张敞好古文字”,可以认为是铭文考释研究之始。到了宋代,一批著录研究青铜器的金石学著作相继问世,如《集古录》《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等;至于清,又有《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著作问世。随着清代中晚期对青铜器收藏的重视、青铜器出土与流通渐多渐广,一些著作已经开始转向对金文及内容进行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方濬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孙诒让《古籀拾遗》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纪以来,对金文本身的研究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文字本身的识读、隶定、释义等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这与甲骨卜辞、古文字学的奠基发展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金文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进行探究工作,包括人名、地名的识别与研究,历法与年代的辨析与解读,史事与国家社会的认识与追溯等内容。涉及金文中方国、族群等地理问题就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环,其基础就是地名的判断与研究。在后来的青铜器研究工作中,学术界逐渐开始重视金文索引的整理工作,将地名、人名、官名等铭文内容进行专题整理,这是金文研究深化的表现。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由于金文地名(特别是西周地名)的复杂性(国、族、宫室乃至人名有时混而不分),目前各种考释均有分歧。随着新材料的增加,新出地名和新的考订释义在解决了旧有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鉴于此,针对学术界的不同理解和各种歧说,对金文中的地名做专项整理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工作。
综观学界的研究成果,金文中地名的考释一般都散布于各个铜器铭文的研究中,集中的研究成果是极少的。一方面,就著作而言,限于著作体裁,对很多地名也并未加以详细说明,这无疑给研究者们进行检索和整理带来不便。另一方面,金文地名的考释,更多的是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散布于各类论文成果中。因此,将这些考释内容汇总整理,既有检索上的便利,同时也可以观察学术界对单个地名研究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
金文中的地名研究及集释是个难啃的课题,其原因如下:一、涉及地名的文字往往是“死文字”,出现比较单一,没有材料可以互证;二、地名本身随着人群的迁徙而发生变化,会出现同一地名不同地域的现象;三、地名、国名、族名经常混用,有时难以区分;四、因当时的地域比较宽阔,一个地名往往是某一方位,不能具体到某一地域内;五、金文地名零散,收集起来比较困难,需要翻看大量原著,工作量较大。所以在以往的金文研究中,很少学者攀此“高峰”。
在阅读《商周金文地名综览汇释》一书后,笔者认为此书填补了系统整理金文地名的工具书这一空白,对金文及商周史研究提供了方便和新的线索。该书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资料收集完备且新颖。本书辑录整理了商周金文中出现的1020个地名,收录资料截至2021年底,几乎涵盖了目前所能看到的商周金文中的地名和考释成果。第二,体例合理且编排清晰。本书对地名按照笔画编排,以现当代金文地名考释成果为核心,对各类考本书对金文中的地名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特别是对地名的字形隶定、地理方位考释等各类研究成果进行汇释,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展现出针对商周金文中各类地名的不同考释成果,设有时代、出处、类别、释地等栏目,一目了然,便于使用。第三,既填补学界空白,又具有学术史价值。该书填补了学术界系统整理金文地名著作的空白,对金文中地名的各类考释成果进行汇总统计,通过本书的汇释,可以了解到金文中单个地名在学术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有助于金文学术史的整理工作;将金文中的地名考释成果与传统先秦史地理研究成果、新出土简帛等材料的研究成果相对照,有助于拓宽对中国早期地理的认识。本书为今后先秦史、古文字学、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启示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