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3日
马兰竹香九月九
○ 邱桂丽
  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在滨海城市钦州的浦北县龙门镇,竹编织品琳琅满目,特别是该镇的马兰村,更非同凡响,这里举办的既是当地的岭头节,也是当地的商品交易节。它的特别之处却是方圆百里编织品无一类同。
  这天,在街道两旁和附近空地都设有摊点,石器、铁器、竹器、木器,各种工艺品、日用品等应有尽有。在满街的商品中,最为繁多显眼又最有马兰商品交易节特色的当数竹制品。菜篮、提篮、摇篮、筛子、罩子、盖子、箩筐、簸箕……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平日见过的没见过的都有,大的小的长的圆的,让人目不暇接。目到之处就是一个竹器的世界。
  平安吉祥,是每个人最期盼的。在当地有“九月九在马兰买的各类竹制品不易生虫,可以用到来年甚至多年”的说法。这也许是因为九九重阳,秋高气爽,阳气极盛,竹子的水分已经没有那么多,各类竹器自然不易收缩变形、长霉生虫,极为耐用。九月九在马兰买的竹制品不仅耐用而且还有吉祥之意,民间还有买回去使用后,家中老少平安、六畜兴旺的说法。所以平时很多竹制品既没有卖,也没有多少人想去买。能工巧匠只有在九月九前才批量做出各种产品,百姓也大都选择在九月九那天去购买。不仅马兰、姜花、滑竹、林垌、江埠等村,龙门、小江、张黄、北通等镇的百姓来选购,甚至还有不少人从博白、合浦、灵山专程来马兰赶集选购。即使是来探亲访友的,也不忘买些带回去备用。
  竹制品在当地的盛行,充分体现了浦北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习俗。因为竹子易种易活,生长速度快,竹子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利用非常的广泛。在客家人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竹的影子:竹椅、竹床、竹席、竹帘、竹筷、竹箩、竹篮、竹笠、扁担、禾杠、竹耙……这充分体现了竹子与客家人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马兰村及周边的村子都是在九月九过岭头节,节日消费、生活消费构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直接促成了商品交易节的形成。马兰九月九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具有广泛影响力。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描绘当年的盛况,还是难掩兴奋之情。当时的商品交易节以九月九为中心,前后三天共七天,远近官宦、客商、百姓云集马兰。现在供销商场一带当时还是低缓的土坡,每年九月初二三开始就有商贩到此占摊位“造圩”。初六七买卖逐渐多,至九月九为盛。地方乡绅还会筹集钱银请傩舞队跳傩舞为全村人祈福消灾,请采茶队唱采茶歌供过往客商、亲友欣赏。
  现在,马兰商品交易节以九月九为中心前后各一天,共三天。虽然时间上没有以前的七天长,但是马兰九月九的节日文化、贸易文化一直得到很好的传承,每年依然是那么热闹兴盛。马兰的九月九已经成了浦北极富特色的民俗节日。
  非遗的传统技艺在马兰复活、疯长了。龙门藤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海内外华人、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民间文化发展的桥梁,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竹编,是连接着山里和山外的脐带,浦北县现有编织企业、编织扶贫车间200多家,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编织技艺找到了谋生的渠道。小小编织品,织出百姓幸福“新生活”。
  马兰的竹编技艺,如村头那棵四五个人都环抱不过来的相思榕,棕色长长的须蔓挂满枝杈,天天守在村头,那股竹子清香一直珍藏在每个游子心中。他们清晰地记得家乡各家各户家中,每个篮盖都编上字,比如姓氏,比如福字,比如囍字,还有的在盖子上把电话号码编上去,即使谁家忘记放哪儿,根本不用着急,不管谁拾到,都会第一时间拨打你的电话……
  这就是马兰,一个令你难忘的竹香九月九、乡土风情万千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