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秦韵大秦声,一曲一调一生情。作为从八百里秦川这片多元文化交融、英雄人物辈出、历史风云惊世的土地上长大的陕西人,若要问起心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排位,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陕西的秦腔。
秦腔对于陕西人而言,从牙牙学语的那一刻,已然萦绕耳畔、流注血脉、镌刻骨骼,成为一生的语言腔调和纯真的喜爱情愫。这是融入骨血的秉性,触景而发的性情,念兹在兹的就是无论你身在何处、辞乡多长、分离多久,只要一脚踏入秦川、心念一想家乡,出口便是秦腔味道,心动便是秦腔曲调。
起源于秦代泾渭黄天后土的秦腔,从记事起,它就成为我心中和家乡周至人日常劳作生活中最美妙、最动听、最常见和生活不能缺少的节奏旋律,摇篮曲是母亲轻吟浅唱的《智取威虎山》《玉堂春》《三滴血》,放学路上耳边经常回荡的是乡亲放喉吼唱以及早、晚大队部高音喇叭里循环播放出来的《火焰驹》《断桥》《红灯记》等名家名段,夜幕下村边戏台上演唱不停歇的是板胡、锣鼓伴奏的激越腔调,名类繁多的秦腔曲目在这里轮番上演。上台的既有声望隆重的长辈、戏曲名家,也有在农田里辛劳一天放松身心的村民,还有奶气未脱、初出茅庐的儿童,锣鼓一敲、板胡一拉,戏台上大家都成了戏里人、曲中事,不再管什么辈分高低、地位尊卑。此时此刻,秦腔俨然成为人们情感交流、互动沟通、放松身心最好的工具。在陕西人心中眼里,吼一段秦腔,便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放下的了。
我钟情于秦腔戏曲,既源自于陕西人血脉里的记忆,更源自于自小的耳濡目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父亲爱热闹更爱秦腔,尤其是他敲锣打鼓时的那股子欢快劲儿,已成为我儿时记忆库的一份永恒存档,每每想起常有一种如临其境、身心震撼的强烈感受。推己及父,我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父亲如今已70多岁了,依然沉迷于秦腔锣鼓而乐此不疲。可以说,我钟爱秦腔、学习秦腔,特别是从事秦腔表演艺术和研究工作,启蒙老师就是我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老家人祖祖辈辈爱秦腔,无论农事闲忙,总能从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听到有人在吼唱秦腔。若遇婚丧嫁取、红白喜事,或搭台唱戏自娱自乐,或请戏班子唱整本戏、折子戏,总是必不可缺少。儿时的这些听戏看戏片段,至今记忆犹新。比如,喜庆壮志之时,《忠保国》《回荆州》《杨门女将》经典名段经常会出现;悲欢感怀之时,《苏武牧羊》《金沙滩》《三娘教子》会随情上演。剧目会根据情境安排妥当,总能用戏曲把氛围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这些遍布村庄社区的秦腔演出,在赢得成千上万民众争相观看的同时,也成为了包括我在内喜爱秦腔人的最佳学习园地。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秦腔以高亢、豪放、激越、宏大的腔调,在中华民族众多戏曲更迭换代之中能始终独领风骚、别具一格,足以说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大众普及率。正是老家父老乡亲那茶余饭后吼唱秦腔的上传下效,让中华民族这一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于潜移默化中在我幼小心灵上打下深深烙印。开蒙学习我便考入周至县艺术学校,在那里我比较系统地领略到了秦腔的韵味之美、唱词的故事与哲理之美。打那时起,我就在心中立下了从事秦腔艺术的人生志向。如今,研究秦腔艺术的我,与自己钟爱的秦腔更是结下了一生不可替代的深切机缘,每句韵味悠扬、哲理深刻、直抵心灵的唱词,都让我对秦腔曲艺产生了更为浓厚的爱恋。研究探索秦腔历史、发扬继承秦腔艺术,承载了我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我也在专业从事秦腔表演和研究工作中,培养了对新时代继承发扬秦腔戏曲这门古老艺术新的感想情怀和事业追求。
对于秦腔的钟情与偏爱,于我而言是深刻深切、真挚独有的,不仅爱它豪放高亢的声调韵律、豁达率真的情趣表达,更爱它无私宽广的包容性质、民心民声的质朴无华。秦腔,这个在八百里秦川广阔土地上引吭高歌和根植黄天后土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历史首批非遗戏曲,如今正以自己独特独行的韵律格调、大板高歌的恢宏气势,成为讴歌新时代三秦大地凯歌猛进新征程的语言韵律、情感流泻。作为把专业从事秦腔艺术表演和研究工作当成人生最大价值追求的我而言,必将把守护、传承、发扬秦腔艺术,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抓手和途径,倾注真挚情怀,投身秦腔艺术研究发掘工作,让这一历经千年历史风云、凝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古老戏曲,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