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3日
走进秦岭深处 聆听英雄赞歌 ——观阿莹话剧《红箭 红箭》
○ 李翔
    《红箭 红箭》剧照    米浩/摄

  日前,西安话剧院以反坦克导弹红箭的研发为背景创作的话剧《红箭红箭》以生动演出、精湛艺术、丰富内涵,从来自全省10个市(区)的32台参评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膺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
  话剧《红箭红箭》以编剧阿莹在兵工企业20余年的工作经历为蓝本,通过军工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情感世界的细腻浪漫、科研工作的精益求精、危险面前的舍生忘死,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一群在秦岭深处默默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军工人,为了研制反坦克武器“红箭”,不畏牺牲、勇于担当,为中国国防事业、人类和平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脊梁”。

  阿莹先生人生第一站口就是军工,从二十岁左右的青葱岁月到睿智练达的不惑中年,他将人生最为宝贵的时光无悔地挥洒在了秦岭深山,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之后因工作需要,虽然走出了工厂大门,但他始终铭记着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时常以自己为军工人而自豪,而骄傲,而欣慰,默默奉献在秦岭深山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份珍贵的情感始终在他胸怀萦绕。阿莹先生与军工的情感,一如农人与土地的情感,这些军工人的事迹触动着他、激发着他、感召着他,潮涌于胸腔的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他不由自主拿起笔来为当代军工人塑像,为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树碑。不忘众多英烈遗志,不负自身军工生涯,让自己心灵得以安妥,这便有了回荡在秦岭深处的英雄赞歌——话剧《红箭红箭》。近日,话剧《红箭红箭》以其不凡的实力,在高手云集的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斩获文华大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我以为该剧成功之处主要有三方面。
  人物形象。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是周大军、刘娟和罗安丽。
  周大军,是民族脊梁的化身,是整台话剧的“大梁”,横担四方,独一无二。他在背负亡妻、失败、无经费的艰难处境下,仍然舍家业,为事业,矢志不渝,宁可化作一尊冰冷的雕像也在所不惜,好像一株伟岸的青松,昂首风雪,挺立天地,坚贞的性情是不容改变的。
  雕像是不朽的英雄。刘娟,在意外事故中牺牲,化作一尊令人敬仰、膜拜的雕像高耸墓园。虽然离开人间,但她虽死犹生,魂牵梦绕,志在事业,情牵战友,心系家人。作者匠心独运,让她反复出现,使故事得以灵活讲述,主题得以深入开掘,剧情得以无限丰富,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效果,剧情尽显灵动、飘逸,丰满有致,张力十足。刘娟好似隐现于高崖雾端上的杜鹃花,红似火,艳似霞,是一株绚丽无比的精神之花、永垂不朽的英雄之花。
  罗安丽,无疑是最为复杂、最为可爱、最为吸引人眼目的艺术形象,她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斗争。离开军工,弄潮商海,放弃金钱,放弃舒适,重新回归到试验靶场,完成未竟事业。在紧急关头,不顾一切,为国为家为爱情,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她有缺陷,有私念,有现实、俗气的一面,有过于浓重的烟火气,当今社会,这类人大街上随处可见。唯其有如此的侧面,才更觉真实、可信,最为接地气、动人心。她的人生起伏跌宕,旅途时有变化,让剧情摇曳多姿,好似攀援不止的常春藤,充满生机活力,缭绕不断,执着坚毅,浪漫多情。
  以上三个人物中,刘娟生命历程和性格发展好似惊叹号,戛然而止,犹如巨碑挺立天地间。周大军可谓射出的箭镞,风驰电掣,一往无前,直指靶心。罗安丽则是白浪滔天的大海,波峰浪谷,回环上升,丰富广袤,耐人寻味。这个形象的设计,是剧情的压舱石,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犹如春水中的游鱼、涟漪上的花瓣、草尖上的晨露。她最终的归宿作者未作明示,这一剧情留白,恰巧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题材突破。观话剧《红箭红箭》让我深思,现今年代,生活在和平时光里的人们以为战争远在天边,与自己毫不相干,其实战争硝烟就在眼前,流血牺牲就在身边,刀光剑影就在耳畔,要珍惜和平,珍爱生活,珍重烈士的流血,爱戴我们的英雄,塑造我们的英雄,礼赞我们的英雄。由此引申到怎样表现和平环境下的革命英雄主义,《红箭 红箭》打破以往窠臼,摒弃常见的方案之争、思想之争,把军工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们的人性深度,通过审美的方式和精彩的故事得以呈现,可谓独辟蹊径,为以后此类题材的创作,探索到了一条可行之路,提供了成功范本。正如作者所言:“《红箭红箭》表现了和平环境下对革命英雄主义的理解和实践,这在当代中国具有深远意义,它实际上是‘中国精神’的一种升华和体现。”如何进行和平年代下的战争表现,是剧本题材方面最为重要的突破。
  再次,该剧在主人公数十年的军工生活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研发、集资、拆弹,尤其是人工拆弹这一事件,将人物放置于特定环境下,面对意外事故,面对生死抉择,以最尖锐的事件、最敏感的情感、最狭小的空间、最难捱的时间考验其心志、灵魂,升华人性,体现精神。艺术表现上可谓舍去旁余,直取王冠上的那颗熠熠闪光的明珠,以少胜多,以质取胜。仿佛老舍那间小小“茶馆”,囊括历史烟云,窥视万千世界。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军工人的形象凤毛麟角。军工企业神秘莫测,军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更是云山雾海,扑朔迷离。作者首选工业战线上的军工题材,涉足军工人的生活,极具开创性,敢于吃螃蟹,勇于填补空白。该剧在题材选取方面可谓出奇制胜。
  矛盾冲突。该剧始终贯穿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友情、爱情、爱国情怀交织一起,公与私、情与理、生与死,激烈对决。最终以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战胜一切,高亢激昂,震撼人心。
  无限风光在险峰,险情之中见精神。作者有意把人物置于暴风雨,自然界的暴风骤雨电闪雷鸣、惊心动魄,事件本身的暴风骤雨,心理活动的暴风骤雨,烘托气氛、推进情节,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现效果,似乎能隐隐听到曹禺《雷雨》中的悠远回声。
  莽莽秦岭,横亘千年,历史烟云缭绕,时代风雷激荡。这里是我国南北地域的分水岭、东西文化的交汇点、华夏文明的诞生之处,是故事的丛林、英雄的战场、精神的高地。阿莹《红箭红箭》给秦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倾心谱写的军工赞歌让秦岭透射出更为诱人的文化光芒和生命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