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地推动府谷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府谷县文化馆历时4个月精心打造、创作编排的大型现代剧《魂铸二人台》(以下简称《魂》)成功上演。这部剧为我省首部原创二人台大戏,是一部以抗战为背景、以爱情故事为纽带、以二人台变革为主线的大型戏剧。
二人台是流行于秦晋蒙冀四省区的民间剧种,府谷是二人台的发源地之一。我是土生土长的府谷人,从记事开始就对二人台有很深的了解和喜爱。从陕西省艺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戏曲、二人台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前期我参与了该剧的编创,主要想通过民歌、舞蹈、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揭示进步主义与守旧主义的尖锐矛盾,歌颂先进文化思想进步性的同时,指出在艺术道路上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我在剧中饰演了苏家戏班班主苏正茂,他和我的现实身份很相似,都在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中希望摸索出新的发展道路。该剧上演后,经过自己的仔细摸索和研究,总结一些我对这个人物的思考:
一、借鉴传统戏的表演手法,充分体现角色形象
《魂》剧讲述的是:民国二十六年秋末,祖传数代的陕北府州墙头“苏家班”班主苏正茂的千金苏小莲,勇于向传统文化挑战,从包头领回了酷爱“二人台”艺术的进步文化青年丁树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苏家班”顿时风云变幻,矛盾迭起。海红子是“苏家班”的台柱子,他爱上了班主的千金,当地纨绔子弟贾少爷也垂涎苏小莲,班主苏正茂左右其中,犹豫难决。丁树文的到来给墨守成规的“苏家班”吹来一股新风,也给海红子和贾少爷的爱情之争横了一堵高墙。两个文化青年和苏正茂、贾少爷、海红子从艺术理想到爱情观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丁树文不忘初心,在艺术的道路上推陈出新,也贏得了苏小莲的真心相爱。日寇侵华,丁树文跟随驻扎在府谷的马占山部东渡黄河,宣传抗日,用人性的光芒和艺术光辉照亮“苏家班”一路前行。从故事里可以看出,苏正茂是一位具有多重性格和充满众多复杂心理的人物:一方面想要留住台柱子海红子、铁锁儿,以此保住苏家戏班的名声,另一方面又很赏识丁树文这样的进步青年,希望吸收他的先进思想,以此振兴苏家戏班。但海红子为争夺班主之女,与丁树文步入水火不容的境地,加上富商贾少爷在其中煽风点火,让苏正茂左右为难,他极度清醒又内心矛盾不堪。
我是戏曲演员出身,到文化馆之前在文工团唱了十几年大戏,有一定的传统戏表演的经验,导演让演员以传统戏的基础去展现剧种人物,一来符合剧情需要,二来演员方便把握表演技巧,给演出的展现省了不少工夫。
二、借鉴传统表演方法,充分体现角色形象
如何才能体现这一人物形象,让他活生生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经过反复思考,我于排练和演出中,在尽量保留二人台剧原创角色优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戏曲语言和表演的特点,来体现苏正茂既有“守住传统戏班,担心台柱子离开”这谨慎小心的一面,又表演他“为人正直,不吃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既体现他“我本不愿抛弃传统戏班”的善良与愚昧,又表演他有“我传统技艺不如新潮硬”的自知之明;既体现他面对海红子、铁锁儿“负气扬长而去”的境地而一筹莫展,又表演他“我怎能趋炎附势冤枉好人”的果断决心和坚强性格。尤其是因为丁树文的到来,迫使海红子和铁锁儿负气而走,苏家戏班乱成一窝蜂,他以一个人的大段唱词来体现“无奈悲痛、壮志难酬”的凄苦情境。每场演到此处,我的内心都会一颤,无奈感油然而生。呈现了一个有担当、有智慧、有作为、有温度、有原则,不向世俗妥协、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戏班的人物形象。
虽然我以前也演过古装戏,但表演上遇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使我压力陡然加大。一是演唱方面:因为唱词太多,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利用每天上下班开车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反复摸索、练习,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如拿酒缸的一段唱腔,我就经常自己录音后进行比较、研究,尽量使自己演唱的气息不被唱段的长短疾徐、抑扬顿挫等情绪所牵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演唱上碰到的问题终于解决,嗓子也能轻松应对,特别到了高潮高腔部分也能酣畅淋漓地完成;另一个问题,表演苏正茂的舞台动作找不准符合人物的身段,总是显得不够老成、不自然,出现手脚不协调等问题。于是我便找来很多现代戏剧目的录像资料,反复观摩体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加班加点,对着镜子进行表演训练,手机录像后反复揣摩。经过不断尝试、研究、比较,我的舞台动作在后来的演出中总能做到得心应手,准确表达,把观众直接带入情境,既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自己。
专家的评价说:这是一台处于艺术层面的好戏,以情动人,观赏性极强。是啊!戏是为观众创作的,是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的,人民群众的认可才是最高的褒奖!只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演到群众眼里,演到群众心上,能为老百姓服务,这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