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2日
斜谷关小记
○ 杨烨琼
  
  山,高高地昂头俯视着山川;水,在山谷间的河里柔柔地流淌,清澈透亮,然后静悄悄地聚集在大坝的后边,等待着欢唱奔涌,想着欢奔向渭河、向着黄河、向着大海的那一天。
  满河的石头,大的小的,圆的方的,高的低的,都在昭示着这条河流的乳名。
  风来任东西,静听似有歌,历史、文化和祈愿在古关来去的风里和吟韵柔。
  
  这里有汉武帝贯通褒斜漕运的宏伟理想和尊重实际的大气度;这里有诸葛先生手摇羽扇的沉思与执着;这里有曹操在石门写罢“衮雪”二字后折返而东的无奈;这里有苏公留下的文辞佐证,让这片古意盎然的关隘之地有风吟如歌、谷有韵声的美妙;这里有眉令孔天监、眉侯梅遇筑堰坝、造福一方的治水勤政,水利眉地十三村;这里有高坝雄起一湖阔、水润良田千万顷的巍巍功绩……
  曾经的过往远去了,但曾经的执着、坚守、理想、祈愿却会随风唱吟,经久不衰。风来古关吟似歌,这歌里有理想、有坚守、有情有韵,如一轮明月,高挂在历史的篇章。
  
  石头河里石头多,每个石头都有歌。
  在斜谷口内东南方向不远处,一方巨石,形如儒士之帽,高大敦实,身当东来大沟之口,高峻威武。据说当年刘秀曾藏身其下,躲过了追兵围杀,遂以为山神护佑、石仙相助,于是封此石为将军,名将军石。
  谷口内旧石堰的东头,另有一石,形如雄鸡打鸣,鸡冠高立,名鸡冠石。很久以前,众人从堰东山嘴后的石质山体凿开一道石渠,便于放水泄洪,以保堰堤安全。这一小石质山嘴便隔渠与山体脱离,独自挺立在渠与堰坝之间。据说当年众人克服困难,以火烧水激之法凿渠成功之后,此石被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曾在众人完工后的三个早晨,高声啼鸣,声震山谷。从此,这方小山嘴便尽职尽责,静静地护守堰坝,直到今日。
  在将军石与鸡冠石间的河滩,有一巨大的石头,形如卧虎,头北尾南,甚是威武。人们称其为卧虎石。
  信步河谷,随手捡起一方石子,细细详看,似乎它就是曾奔起于三国铁骑之下的那一颗小砾;那高崖处的尖峰,是否也曾遥望过当年频频而过的猎猎旗幡;路旁老松下的大石上,可曾围坐过南来北往歇脚的商贾文士、军卒将帅;一河急流的清澈,是否见证过八百里加急信使马蹄溅放着火星的疾驰;那残垣断壁的石墙茅舍边可曾是明月星斗之下大家围拢说古之处……
  故事伴随着历史,历史也以故事的形式流传,拂过风烟,拂过田野,也拂过人们的心头,代代相传。
  石头河里的每个石头,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古关风来,故事仿佛就回荡耳畔。
  
  斜谷村建了一处村史馆,有几千年村子起源,几千年悠悠云烟,过去的故事,今日的发展,未来的描画……
  村史馆的门前,有一通166年前(咸丰六年)由“例授修职郎吏部侯铨儒学教谕丙午恩进士邑人张谏冶亭氏沐手敬撰并书”的《四修斜峪关三义宫记》。碑文中简述了建于盛唐时“三义宫”的历史以及最近的四次湮毁及修缮情况,同时对三义宫的地面四至、土粮斗升合刻列清楚,由乡约、会首等会商后立碑以示众人。
  三义宫,一个凭以寄托当时官民们信仰和美好愿望的地方。寄托着他们对公正的理解,对合乎正义的认识,对出生入死情谊的敬重,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的具体化尊崇。
  一谷一关,谷连南北,关继过往。悠悠岁月里,也延绵着信念、祈愿和坚守。
  古关已无影,谷深任水流。如今,谷荡清风路途坦,任意南北行人欢。但是,谷风而来,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传承与尊崇。
   五
  在古关、古道,无需刻意寻访,就着土坡山石随遇而坐,就这样看云白如棉,看湖面如镜,看湖面上映出山影、映出树影、映出佳人影……就这样随意地看、随意地想,想周秦如梦,想三国云烟;就这样想,想一切心思所想……
  就这样想着的时候,我们会知道,那些该去的过往,迟早都要离去,而那些该来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美好一定会在人们热切的期盼中到来!
  就这样想,就这样想着的时候,吹过耳边的风里似乎就有了风走过的脚步声和并不遥远的破石垒坝号子的回声……
  倾耳细听,那些声音就在耳边,清晰而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