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端州,记下了那里的山和水。第二次到端州,却一直被随处可见的大树吸引。
那天下午3点多到肇庆,办理完入住手续后,随队进入七星岩景区。“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西江沿岭南东行,曾在肇庆改道,把岭前的诸多小山浸于水中,形成了水中七星的奇观。山上的石灰质风化,形成土质层,生出了茂密的绿植,包括硕大的红豆树和顽强的榕树。山体内的溶岩,在时间和水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天然的溶洞。湖里有山,山中有洞,洞里有河,七星岩就这样成为上天的特别馈赠。我们坐船游湖,从不同角度领略了湖山风采。赶上太阳落山,鸭蛋黄低垂西天,与各山配合,带来包括卧佛含丹在内的神奇想象。坐船进入溶洞,奶黄色的石钟乳,或大或小,各具其形,引得人们连连称奇。被石灰质过滤的水,清凉透明,直视无碍。船行其上,犹如悬空,似在穿越。
晚饭后,我一个人来到湖边。华灯璀璨,夜空如水,一轮明月如银镜,像水光一样潋滟。月光下,水中诸峰酷似水墨,或浓或淡,意蕴无穷。围着这幅巨大水墨,我来回走了长长的路,第二天早6点再次来到湖边。湖山还披着灰色的雾气,我一直走到七星岩的南门,走到湖山变得清新可人。如此,一日之内,一地三游,游出了不同的感觉。天色大亮时,通过广场上的石雕,大致了解了肇庆的历史,感受到广府端州的底蕴。吃完早餐,便随队匆匆离开,留下了再来端州的念想。
这次从茂名驱车赶来,我把目的地设定在七星岩北门,上次没有走到的地方。大太阳下,刚一进门,妻子就兴奋起来。大片的杉树整齐地长在水中,伸向几十米的高空,精致又精神。可能是为了在泥塘里立定脚跟,它们个个长着肥大的板根,像巨大的蒜头。我开口称其为水杉,妻子指了指树牌,我伸头去看,得知它们叫落羽杉。春夏青绿,秋季泛黄,冬季落叶,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象。这种奇特的杉树,原产于北美,不知什么时候引入中国,什么时候落户端州,有没有与那个利玛窦有关。
端州曾是两广总督的治所,是西江文明的核心。1583年,利玛窦从海上东游,进入大陆后第一站就落脚这里,一住就6年。其间,应当地官员王泮之邀绘制了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与人合作编纂了第一部中西文字典,在肇庆五金工匠的协助下造出中国内地第一座机械自鸣钟,使并不靠海的端州成为西学东渐的桥头堡。
从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出来,看到湖边有一长溜面目狰狞的大树。树身需两人合抱,树纹扭曲,结出老碗大的疙瘩。向路旁的长者打听后得知,这就是龙眼树。只是,我真没想到平常爱吃的小龙眼,竟出自这样的家庭。用手抚摸这些疙瘩时,在心里悄悄把它们称为暴起的龙眼。相比之下,红莲桥附近的大树要顺溜许多。除了高大的木棉、黄花梨、人面树等,还有一种树,树干像是用生铁浇灌出来的,叶子却像槐树叶一样小巧。连忙拍照搜索,得知它是橄榄树的一种,名叫乌榄,树质尤为坚硬,适合榄雕。
榄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造型秀丽,线条流畅,细腻精微。其代表作为“苏东坡夜游赤壁舫”,舫中置一桌,3人围案而坐,旁边还蹲着一个书僮煮茶,船后有船娘把舵,船的两旁有8扇通花窗,船底刻有《前赤壁赋》全文537个字。广东自古就有雕刻技艺的传统,端砚的石材自然不可多得,但巧夺天工的雕刻也是功不可没。一块粗料,在匠人的手中可以打磨得丝滑如绸,再经他们的法眼石中请仙,避开瑕疵,制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流连在端砚博物馆内,隔着玻璃,感受到一个个脑洞大开的创意,欣赏着一件件叹为观止的神品。
南方多榕树,山水胜地的端州自然随处可见。在天柱岩的山上,看见榕树把根扎在石缝中,抱着石头,让根须顺着石缝不断延伸,艰难生存,一点也不输于靠山吃山的山民。大榕树独木成林的壮观没少见,但独木成岛的奇观我还是第一次领略。傍晚的星湖边,仍然流光溢彩,人流如梭,水中喷泉多姿多彩,我沿着湖边的小路寻找着先前的感觉。摸黑往回走时,听到水面上有密集的鸟声,走近发现,如山一样的墨绿丛中有密密的白点,鸟声随着这些白点在晃动。原来是白鹭栖息的鸟岛。
得山水惠顾的端州人,自然十分重视生态的保护。区内共有300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树,被一一登记在册,实行一树一策式保护。有274种鸟,无处不在地陪着古城人。他们凭借山湖林草,做好花鸟文章,正在建设小鸟新天堂。临湖而居的夜里,我一直惦记着湖上的那些白鹭,生怕岛上有天敌侵扰,湖边有异响惊吓,扰了它们的清梦。仍旧是6点左右,起床后我匆匆跑到湖边,在晨曦中守着它们。天光放亮时才发现,小山一样的那丛绿,原是一棵巨大的榕树。它和它的子孙们一起在水中顽强挺立,为白鹭提供了休息的家园。
晨光中,路边的鸡蛋花树像是被人精心擦拭过,叶片油光发亮。大片的叶子中,点缀着红色、黄色、白色的小花,矜持地散发着市花的优雅。它们的头顶,几十米的高空中,密布着合欢一样精细的叶子。树干粗大,枝杆精进,天公用银灰色的大笔,为它们勾勒出伟岸的筋骨。配上凤羽一样精巧的绿叶,一支一串,一层一叠,疏而不露,浓而不媚。难得的是,这种被称为凤凰树的巨人,甘愿生出凌霄一样的小花,没有半点的张扬。
又要离开了,再次向湖中眺望。只是这一次,不再刻意地去数湖上的小山。它们连同湖边的大树,以及不远处的山峦,统统进入我的视野,成为壮阔又秀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