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5日
靖边
○ 吕志军
  这是一处神奇的土地。广袤的原峁上,荒野草甸上,不知名的野草在风中摇摆。砾石或浅露在外,或被沙土掩盖。在盐碱的侵蚀下,这里有难以承受的痛。电教馆苗力馆长告诉我,其实这里曾经水分充足,草木丰美。但不知什么原因,似乎一夜之间,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方破败了的统万城,一汪眼泪似的波浪谷湖。
  这是自然地理的痕迹,也是人类历史的留影。这里可以观照靖边的沧桑过去,也能够看见靖边曙光依稀的未来。
  在靖边城东约25千米处,有个龙州乡,经过古堡遗址、闫家寨子遗址、明长城遗址,到山路大转弯处,龙州乡丹霞地貌就出现在面前。当地人将五条沟分为五个景区。波浪谷其实只是龙州丹霞地貌群里的一条沟。因为这里的美景堪比美国的波浪谷,因此当地人和摄友们也把这里叫作波浪谷。这五条沟,三条是干的,两条有水,形成水库,碧汪汪的,像块璞玉,陷在黄泥里。而在玉与泥之间,则是令人称奇的红砂岩,学名砒砂岩。它们形成于6000万年前。因为年轻,所以还未成石,但又比土硬,在雨水冲刷下,浮土和砂中泥土被冲掉,红砂裸露出来。一眼望去,整个一条沟,红彤彤一片,层次分明,线条流畅。随着雨蚀风蚀,姿态各异,气象万千,仿佛画家笔下的墨沙流韵、精彩华章。
  出靖边城,向西50千米,还有一条沟,当地人把它叫涧。陕北少树,但在有水的沟渠里,不缺柳树。这里的柳树,不是灞柳风雪里的柳,柳枝轻摆,娉婷细腰;也不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里的柳,柔媚婀娜,如同仕女。陕北的柳根部粗壮,待高至一人,然后枝丫分杈,齐刷刷一边粗地往上长出一树阴凉。这些枝丫,粗点的砍下做篱做笆,细时截掉可以编箩编筐。柳叶可以喂牲畜,树皮具有药用价值。
  我要去看的靖边柳在无定河边,统万城旁。驱车在蜿蜒的村路上,慢慢地,路边的柳树开始变粗,慢慢地,柳树开始让你赏心悦目,让你惊叹生命的悲壮与华美。
  蓦然间,就有一棵树,绽开了枝干,就像在树心里扔了颗炸弹,轰然地炸裂开来。枯根匍匐在地,纤维蓬松,袒胸裂肺。粗糙的韧皮之上,挺立着一根一根的枝丫。新嫩翠亮的柳叶和裸露甚至腐烂风干的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没有回过劲儿来,又一棵。枝干裂成了无数条,根部全部枯干,扭曲盘绕,有的弓上来,有的钻下去。“爆炸”之后,劫后余生,只有那苍劲的枝丫,告诉你:“我还活着!”
  这就是神树涧和神树涧的毛头柳。
  来这里,做好迎接300棵五六百年生长于斯,“开花”于斯,出神入化的毛头柳的准备吧。胡杨林因为奇怪姿态而闻名遐迩,白杨林因为整齐挺拔而振奋人心,梭梭树因为生命力顽强而受人敬仰,而神树涧的毛头柳,则兼具了它们的特点和美。它夜饮甘露存于叶,因而叶繁而翠;日灼太阳之华存于干,因而茎韧而劲;常年啜大地汁液存于根,因而根须深而坚。它听惯了统万城里的杀伐,因而不惧风欺霜侵,看惯了无定河忽隐忽现,因而抱定自己拯救自己的决心。它们一岁一枝,一日一叶,把自己长成了风景,站成了历史。一棵就是一个传奇。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铁弗部刘卫辰为魏所败,其子刘勃勃南逃投后秦,后秦王姚兴命其为安北将军,镇朔方。刘勃勃兵权在握当即与后秦反目,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称大单于、大夏天王,年号龙升,国号大夏。不久南下攻取秦属岭北诸城,西吞南凉,成为十六国之一。夏凤翔元年(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勃勃改姓赫连,命叱干阿利调秦岭以北10万人筑都城,并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这些神柳数百年来,就屹立在统万城边,像这座古城的忠实守卫。如今的靖边县,在包括这条涧道的县境内,又大量栽植了毛头柳。靖边人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产业链,打造风电太阳能发电环保产业,大力治沙固沙,打造宜居城市。“家有百株柳,吃用不会愁”,这些柳树,又将做现代靖边人的生活伴侣和亲密护卫。
  看这些柳树,仿佛它们在给你讲述靖边的过去,展现靖边的未来。它们的身姿,就是一个个或慷慨激昂,或悲壮粗犷,或哀婉凄切,或缠绵悱恻的故事,又仿佛是某种未来的模样,你无法用传统思维去定义或塑造的情状,令人遐想,引人深思。
  人的命数,是不是就如这龙州的丹霞,沉浮不可能遂心如意?人的命运是不是如这神树涧的柳,强弱又能掌握在自己之手?
  这就是靖边的传奇。你来时,愈走愈苍凉;你走时,愈走愈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