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面条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和实物佐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由粟制成;可考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东汉时期的中国。面条种类丰富,花样繁多,有人统计多达500余种,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条作为面食的代表,经过数千年来的传承发展,在全国不同地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类。南人喜清淡软滑,北人喜筋道重口。可以说,每一种面条,都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它凝聚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深深的亲情和乡恋。
这多年,网上经常搞一些面条的评比,其实是比知名度,比影响,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陕西bi佗ngbi佗ng面、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武汉热干面、山东炝锅面、北京炸酱面、广东云吞面、吉林延吉冷面等屡次入选。
渭北山地的面响动不大,并不是这儿的面不好,而是中国太大,有名气的面太多。这地方无人提及,自在情理之中。
小丘刀剺面、咸汤面、窝窝面是渭北一带的三大面食,小丘刀剺面则是耀州小丘镇一带一种独有的传统面食和招牌美食。岁月长长,风味长长,有民谣曰:脸朝黄土背朝天,小丘的婆姨会擀面。手工擀制的小丘刀剺面因细长、筋道、爽滑、有嚼劲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来,凡有客人造访照金,当地农户总拿小丘刀剺面招待。刀剺面由此声名大噪,风靡陕西,甚至以远。
小丘刀剺面起源何时无法具体确定。华夏的历史上,汉代的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到了南北朝,人们吃的面条的种类才多了起来。在《齐民要术》中就提到面条的不同吃法和叫法。面条真正走向鼎盛时期是宋朝。《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开封人吃的各种面条,有羊肉汤煮的“菴生软羊面”,有以大蒜和陈皮调味的“细物料”和“棋子”,有清淡的猪肉和鸡肉做汤头的“桐皮面”等等。小丘刀剺面大约诞生于这个时期。应是古代耀州人们为了调剂单一的饮食和面条吃法,仿照农田耕作场景制作出的一种特色面食。望文生义,这种面条是用刀“犁”出来的,一刀一刀“犁”面犹如耕田犁地一样,惟妙惟肖,一股浓厚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驰神往。刀剺面的“剺”与“犁”同音,因此也有写成“刀犁面”的。
小丘刀剺面,传承有年,声名远扬。好的刀剺面要提前四五个钟头和面,为了让面筋道、透亮,和面时要适量加进碱和鸡蛋。把面擀好后对折两下,第一刀把弧线切掉,然后左右手配合,用擀面杖当尺子逼着刀朝前犁,擀面杖挪一厘米,刀就走一厘米,从这头往前推刀,一刀到头,这样犁出来的一根根面,又细又长,提起来就是一大把。汤头也很讲究。讲究一点的要先熬大油,把渣子取出来,大油凉后再把大油和菜油各取一半放进锅里熬,半小时后加入十多种调料,包括辣子面。熬的过程中要不停地搅动,不能让辣子面糊了。熬2到3个小时,这样的汤头吃着香。刀剺面的臊子,是切成小指甲盖大小的白菜、菠菜、红萝卜、土豆、豆腐之类。菜炒好后,再放葱花、干辣椒和醋,可将薄薄的鸡蛋饼切成小菱形块儿放入,最后再放进提前炒好的小肉丁。这样,臊子味道香辣咸香,汤头味道也非常浓郁。具有薄、细、长、筋、光、煎、汪、酸、辣、香的特点。细长面浇汤,宽面干调。旧时,吃面不喝汤,倒回锅里轮回浇面,俗称“涎水面”。
有人形容刀剺面是:擀成纸,犁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叠丝线,挑在筷头打秋千,吃到口里嚼不断。
在小丘镇一带农村,娶媳妇、嫁女儿,送礼必有刀剺面,看谁擀的面细,看谁的汤头好。民间有不成规矩的规矩,谁家的女子不会做刀剺面,连媒婆都不会去家里提亲。如遇婚丧大事、逢年过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迎接亲朋等重要事宜,招待人都离不开刀剺面,多为待客的家常上等便饭。
刀剺面体现了渭北面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一碗面条当中隐藏着生产生活的艺术化,包含着规矩和讲究,积淀了祖祖辈辈的智慧和经验,为的是让平凡的日子更加多姿多彩,终竟化成了不变的岁月、永远的故土。
一个证据就是为了让小丘刀剺面声誉日隆,朴实的打麦场上、一尘不染的簇新院落里,乡民们举办了一场又一场刀剺面制作大赛,一大批昔日的灶台操作手们竞相亮相,她们连同手下飞舞的刀剺面成为农家美食新地标,或者说一道农村新风景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