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8日
七 里 铺 蒸 饺
○ 刘新中
  七里铺是已经退出铜川历史的一个地名。“铺”在现代汉语中解释,除了摊平、衬托、店面的意思外,还指旧时的驿站。
  最早铜川老县城南行,一路走来,依次是三里洞、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等,出了川口,老军工水泥厂那一块,被称为二十里铺。
  现在,从铜川北关老县城南行,地形依然,地貌依然,但五里铺已被改为五一路,七里铺已被改为七一路,十里铺已被改为红旗街。
  关于铜川这几个“铺”的由来,未做过考证,不敢妄言,但起码咸铜铁路通车以前,这里却是荒凉一片。名字也许和古时的驿站有关,也许指北关南行一路铺排出坦荡,只能留待专业人士辨析指正。
  人的习惯是很顽固的,铜川许多地名若干年前就已经正式改定了,但人们称呼,仍停留在过去的名字里。譬如,改为翠屏路的小河沟,人们叫小河沟就比翠屏路顺溜得多。“七里铺蒸饺”问世于1996年,那时,七里铺早已更名七一路,叫“七里铺蒸饺”,大约有些怀旧的亲切感在里面,刚开始“七里铺”是地名,告诉人们这家饮食店的方位,如今,岁月沧桑,“七里铺”的概念已转化为品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了铜川许多人的美食记忆。
  吃过“七里铺蒸饺”的人都说它味道上佳,特点是“皮如蝉翼、馅大味美”,它的创办人是一个姓刘的复转军人。刘君之所以弄餐饮,有家庭渊源。他的奶奶是一名农村妇女,勤劳朴实,善于烹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活拮据,家中缺粮,为满足全家人果腹的需求,她经常在下雨天去野地里拾地软(一种菌类食材),回家后包成蒸饺供全家食用。蒸饺用面粉少,馅料来自大自然,就地取材,加一点调料,蒸熟后清香四溢,口感好,因此,颇受全家欢迎。刘君的父亲继承了母亲的手艺,刘君又从父亲手里得以传承。
  蒸饺是中华民族传统食品,也是饺子的另一种烹饪方式,区别在于饺子一般下锅煮,蒸饺则上笼蒸。蒸饺和饺子一样,除了用猪牛羊肉和蔬菜作馅,鸡鸭鱼肉、蛋、海味、山珍、干菜、果品等都可以做馅。蒸饺关键在于和面,否则稍微放置就容易出现皮干硬的情况。我在三线修铁路时,一次参加团里一个理论学习班,学习结束那天改善伙食,就吃了一回干硬蒸饺。本来那天要吃饺子,一则人多,下不出来;二则部队用抗美援越时的罐头拌馅,压缩菜一类泡发后张牙舞爪,容易撑破饺子皮。当年供应的面不太好,成品蒸饺颜色黑乎乎的,现在想起来味道不会怎么样,但彼时常常吃不饱,竟觉得十分美味。
  “七里铺蒸饺”最初创立时叫“留馨”蒸饺店,从20平方米、4张餐桌起步。刘君悉心经营,四处拜师学艺,力求家常饭做出精致、做出高大上。他善于琢磨,在蒸饺的和面、拌馅甚至佐餐的蘸料上下功夫,终于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刘君是有心人,蒸饺定位就是要符合铜川人的口味,突出鲜、香、软、嫩四个字。鲜就是材料必须是当天新鲜的原料,现做现卖;香就是各种混合调料刚刚合适,不能喧宾夺主,破坏主材料的原有香味;软就是保证食品的完整性,就像著名的灌汤包子一样,软而不散,软而不烂;嫩就是恰到好处,增一分则老,减一分则欠。
  由于“七里铺蒸饺”香软且形态如玉,有透明感,也因此被一些食客誉为“芙蓉蒸饺”。
  从创业始初,“七里铺蒸饺”在铜川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逐渐被铜川市民熟识和认可,名气不胫而走。据报刊介绍,二十多年里,“七里铺蒸饺”开设直营及加盟店12家;2008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七里铺”商标;2015年,中国孙思邈药王养生节养生美食展上,获得铜川市商务局药王养生宴特色奖,参展产品“地软蒸饺”获得金奖;中央电视台曾在《千年陕菜》栏目中展示过人气十足的“七里铺蒸饺”。
  金杯银杯,终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有人在网上赞誉吃“七里铺蒸饺”是味蕾的盛宴,并赋诗曰:“皮薄馅多口感爽,松针铺屉味香浓,造型美观弯如月,余香未尽留口中。”
  当为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