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8日
编外的兵
○ 王久辛
  有人把我们军营“后院”里的那些随军家属们,叫作“编外的兵”。她们听了,也不怪,只是甜甜地一笑。
  我们军营在河西走廊,一个土围墙围成个圈圈儿,军营的后院,是圈圈里套的又一个小圈圈儿,小圈圈儿说起来也不小,加起来二八一十六个排,每排能住五六家子,闹闹嚷嚷的,那便是“编外的兵”们的天下。
  这些编外的兵,差不多个个是从农村来的,话音腔调各有各的弯弯儿。要是几个人凑到一块打开话匣子,听吧,几种调儿配在一起,谁听了准乐得露白牙,笑得忘了形儿。夏天,她们围在一棵大树下,虽说家家有了缝纫机,可她们还是不改过去乡里的旧习气,她搬个墩,她拿个凳,这个给小子纳鞋底儿,那个给小妞缝个褂儿,城里人见不到的针线筐箩,在这儿,各式各样都有:竹编的,那主人定是南方人;麦秸、高粱秆儿编的,那主人不用说是北方人。扯起个话头,总是离不开张家营长脾气好,李家科长性子直。说她们不关心国家大事儿,那可是没有细听过她们扯话头儿,什么“翻两番要得”,什么“生产责任制可富了拿锄头人家呀”,密针密线密密地缝,蜜言蜜语蜜蜜地讲,比那鞋底儿、小褂上的线线儿长哩!冬天,她们爱串个门子,细细数一数,哪家的门坎儿,都有她们踏过的脚印儿。要是张家煮了饺子,必给赵、钱、孙、李各家端去一碗……
  到了星期六晚上,军营后院常有连队干部来找,但商讨工作的多,谈私事儿的人少。“编外的兵”们,虽识字儿不多,却知道事理儿长短,一般沏上壶茶水,便哄孩子忙着去了。人虽走了,耳朵却没走,隔着墙听呢。一位副连长爱人有病,一天三趟找营长要求探家,可连队指导员外出学习,连长刚探家走了,咋能让他走呢?营长费了好大劲,总说不通,这时营长家里的“编外兵”插了言:“我说副连长,爱人有病说到底儿是一个人,一个连队可是百八十人,难道你心里没杆秤?称一称也该知道哪头分量重呀!”说得人家不自在,脸蛋红红的,站起来要走,她呢,也不拦,等营长送人回屋,她塞给营长五十元钱,说:“明天给他!”这些“编外兵”们不仅家务事干得漂漂亮亮的,处理这些事儿也真够干脆利索。
  不过也有些事儿让人头痛,部队是军令如山,说走就走,有时外出执行任务,总要走个三月两月的,每次走,她们总免不了要掉泪儿。也不能怪她们,家属嘛,眼窝窝就是浅呀。但听听她们对孩子爸说的话,你准会乐出声,你听:“家里的事儿你别挂记着,有俺,你就放心把队伍带好!”说完,嘴角上笑着,眼眶里闪着,推着丈夫往门外赶……
  瞧,这些“编外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