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30日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长安》(连载39)
○ 阿 莹
  其实,那特供的早餐,就是一碟萝卜咸菜、一碟辣子酱、一碟炒青菜,外加小米稀饭、苞谷糁子和锅盔,略为奢侈的是常常上一碟盐泡花生米。午餐品种多一点,也多是土豆丝炒辣子、白菜炒辣子、萝卜炖粉条,能够撩动人胃肠馋虫的,是会隔天上一小碗回锅肉,或是青菜炒肉片,主食永远是馒头面条和发糕,偶尔过什么节吃上一回米饭,往往要提前三天告知。用餐人也是好一顿酝酿,是吃两碗还是吃三碗,一个个早早就寻各种理由提前坐到圆桌边,翘首等待那个口水流淌时刻的到来。其实,这个小灶只有三个人就餐,厂长是当然的了,还有已升任党委副书记的黄老虎和总工程师哈运来。忽大年总觉得这个范围太小,不仅人少饭难做,还有脱离群众的嫌疑,他想扩大到一九四五年以前参加革命的人,可是核算下来,这类干部全厂已接近三位数,吓得他直伸舌头,只好苦笑笑将范围悄悄扩大到了工厂领导班子成员。
  但是就餐范围扩大后,家里的靳子板着脸给忽大年出了个难题,说我也是早年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凭什么你们吃小灶,我在家里就咸菜啃馒头?难道想把我们母子抛开不成?忽大年没少躺在床上给她讲道理,这个小灶是省里按级别特批的,全厂只有三个人够条件,扩大那几个人是为调动工作积极性,万不可按参加革命年限进灶吃饭,那样小灶就变成大灶了。靳子气鼓鼓地说,我才不稀罕吃你那破小灶,那个炉头胡子拉碴的,能做什么好饭哪?我是看你一天两顿外头混,都把咱家当旅馆了,时间一长就会把我们娘仨忘了,以后啊……你在里边吃,我跟儿子在外边等,看你还能吃得安生?
  忽大年想想只好做了妥协,天天去小灶把饭菜打回来,家里再熬锅稀饭、蒸些馒头就都有了。这母子三人特别喜欢小灶的油渣包子,一端回包子就像过节一样,吵吵闹闹的,第一个包子,风卷残云,第二个包子,细嚼慢咽。反正只要小灶蒸包子,就要把自己那份菜换成包子拎回来,似乎自己牺牲了尊严,平息了一场由公而私的“纠纷”。
  其实他这样迁就靳子,实在是担心表面处理车间的那个检验工找上门来,他已经有负于一个女人了,万不能让身边的女人再受伤害。所以每次吃完饭,他喜欢掰块馍把菜碟一圈一圈擦净,连一点儿油沫菜渣都看不见了,才拿到水池去洗涮。当然,他在做这些活计时,是绝不肯系围裙的,有两次靳子见他刷锅脏了衣服,想从背后给他系一块粗布,他竟湿手一把扯下来,嘟囔碰上谁进门,解不及就丢人了。
  十 八
  忽大年当然期望自己的小日子能够平静地过下去了。这天吃完饭,靳子说:你老大一个厂长下班回家,婆婆妈妈刷锅洗碗,别人还以为我是个母老虎呢。今晚夜校操场放电影,咱们去看看吧?忽大年一直因了黑妞儿而有些愧疚,自然想通过一些方式来弥补了,所以二话没说就应允了。
  这长安厂的露天放映,已经成了兵工城一项文化活动了,一到礼拜六,未等天黑,周边村民就拖家带口抢占位置,时常与长安人发生争执,只好划开两片地方,却是一到放映日,依然吵闹,你占我挤,直到开演才能停歇下来。
  他俩出门来到夜校操场,那里已是人山人海了,大人小孩坐在高高低低的板凳上,远远就能听到嘻嘻哈哈的笑声。两人在人堆外边来回转悠,本想找放映员要两个马扎,却连个插脚的地儿也没有,只好站着看到银幕上映出了《国庆十点钟》。忽然,身旁响起一串银铃声:忽厂长啊,我去教室拿俩凳子吧?
  似乎眨眼间姑娘就一手提一个板凳放到面前。靳子感激地问:你是咱夜校的?羊角辫点头说:刚进厂,正培训呢。忽大年便问:你叫啥呀?羊角辫呵呵笑应:我小名叫毛豆豆,正想起个大名呢。等到影终散场,忽大年抬脚就走,靳子示意把凳子还了。话未落音,银铃声就从身后响起来:你们走吧,我去还凳子。说着便拎起凳子朝夜校跑去了,忽大年很欣赏地朝着跳跃的背影点点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