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孩子,对燕子并不陌生,那是在自家或别人家的房梁下,就可见到的一种鸟儿。燕子中,还有一种“雨燕”,却是我进城以后才知道的。
上世纪80年代,钟楼一带有很多的雨燕。六七月傍晚时分,雨燕围绕着钟楼满天飞舞。雨燕前边有个“雨”,令人想起闷热的时分、天雨欲来时,燕子们繁忙的身影。因为燕子的主食是昆虫,下雨以前,气压降低,低空中的昆虫增多,燕子也就十分忙碌了。这时的燕子,也就飞得很低,有时候会贴近水面,或者直接就在人的脸边飞过。雨燕恐怕也是这样的习性,这样的名称于特点上也就更准确了。
西安的雨燕,大多集中在钟楼、鼓楼上;在四个大城门周围也有,但都不如钟楼、鼓楼多。一天的时光中,都是有雨燕的,尤其是在黄昏时,太阳西下、满天晚霞的时刻,钟楼周围的雨燕就特别多。雨燕的个头比家燕大,翅膀也很长,像一把剪刀,直直地伸开。人们都要下班的时候,在钟楼四周流动着自行车、电车、汽车和人流的时候,雨燕们也就集中过来了,天空中满是雨燕的身影,它们上下飞转着、鸣叫着。需要说明的是,雨燕的叫声很大,甚至有些刺耳。雨燕飞得很快,在人们的视线中,划过一道道线痕。如果说钟楼是一个电子核,围绕着钟楼翻飞的雨燕,就像是电子核外的电子云,只是这核外的电子是黑色的。
雨燕飞的时候,翅膀似乎不动,像飞在空中的小风筝,只是这风筝还要飞动,且飞动得很快,你就不知道它是如何飞的。如果要准确地说,雨燕的飞应该称之为“翔”,翅膀不动,像老鹰在天上,但是雨燕的速度却快得多。雨燕飞着,一会冲上了天,一会又俯下来。它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快速穿行。从人们身边经过时,有时能带来嗖嗖的风声。这个时候,钟楼的周边是繁忙的,也是悠闲的。繁忙的是晚上下班的人,急着要赶回家;闲的是附近居住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人手一柄蒲扇,有的出来乘凉,有的带着小孙子,在钟楼周围散步、休息。这个时候,雨燕就成了人们视线中快乐的风景。
后来,读过一些文字,知道雨燕正是在飞行中觅食的。雨燕的嘴短,但很阔大,在快速飞动中一直张着大嘴,这样便于捕到食物。雨燕的食物多是空中的飞虫和甲虫,比如飞蛾、蜜蜂、苍蝇,还有蜘蛛等。不断来回快速地飞行,主要是为了捕获食物,但捕食时,又不能飞得太快,不然看不清空中飞行的目标。傍晚的时候,雨燕们绕着钟楼飞行,有时也有炫耀的意思。雨燕炫耀的时候,飞行的速度就特别快,而且常常会利用风向来迅速掠过地面。资料介绍说,雨燕的时速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有一种褐雨燕的时速可以达到270公里—350公里,也就是说一秒钟几乎可以飞行100米。
钟楼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为了防止鸟类的破坏,钟楼每层每个檐口的四周,都用铁丝的网子罩起来,这样防止了雨燕在檐下筑窝。雨燕筑窝,用黏性的唾液黏合细枝、芽、苔藓和羽毛等,做成“皿”的形状,这就是燕窝。这叫人想起可以食用的南方燕窝。能食用的燕窝,分布在我国的南海诸岛及东南亚一带,筑这种燕窝的是一种叫“金丝燕”的雨燕。雨燕发达的腺体分泌的唾液,可以在空气中凝成固体。它吸吮雨露,摄食昆虫、海藻、银鱼等,做成的燕窝就富有营养。其实,北方的雨燕基本生活在空中,很少落到陆地。雨燕在飞行中喝水、洗澡,有时还会在空中配对。除过繁殖和哺育,雨燕几乎一直生活在空中。
雨燕是典型的候鸟,春天来,冬天去。雨燕追逐着温暖,并不是雨燕怕冷,是因为雨燕的食物主要是空中的昆虫,而冬季北方空中的昆虫消失了,雨燕只能往有昆虫的南方去。这是雨燕迁徙的根本原因。也许是农药的广泛采用,各类昆虫锐减,雨燕日渐稀少。30年前,钟楼、鼓楼的雨燕景象很是壮观,如今却是不好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