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8日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连载
书房沟(50)
○ 李巨怀
  第十五章
  王大保长在坐三个月县大牢的时候,书房沟发生了一件在整个龙中县都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郑州市的扶轮铁路中学随着国民政府的连连败仗之后,沿着陇海线一路撤到了书房沟。
  扶轮铁路中学的校长刘家春那可是杨啸天在保定军官学校的同学。北洋军阀靠着三千保定军官生割据了全中国,虽说现在是蒋介石黄埔生的天下,但这些丢掉刀把子的大大小小的军阀都是盘根错节,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国民政府中依然占据着方方面面的大小山头。刘校长也是应杨啸天之邀把学校撤到田家坡的。刘校长在杨啸天、大老鸦他们的陪同下,第一眼就相中了书房沟里的龙泉寺。这里不但交通发达、环境优美,更重要的这里是祭祀周公的前周公庙,不仅是龙中县,更是全天下读书人的文脉所在地。周公是谁呀?制礼作乐,划耕分田,中华文明奠基之人,那可是孔圣人眼里的至尊。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苏轼都辗转千里、流连忘返、拍案叫奇的灵魂之地,那不就是教书育人最好的根源地吗?
  没有王茂德的书房沟就像没有悬风柱子的巍峨大殿,没有一丝的精气神。陕西国民政府的一纸公文,整个三十亩大的龙泉寺转眼间就变成了扶轮铁路中学的筹建处。龙泉寺四周几百亩长了近千年漫山遍野的柏树林一下子遭了大殃。刘校长一声令下,校葫芦队(校卫队)的四十几名如狼似虎的精壮小伙子领着吃饱喝足每天还能挣半块银圆的林营长的百十名士兵,两周不到就把四周秀木参天的柏树林砍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在文人眼里水声潺潺自来、清若琴筑,鹭飞凤舞、苍碧沉沉,卉木葱茏、弥漫山谷的天上人间——书房沟,一下子成了王绅等老先生们不忍目睹的心碎之地。
  在杨啸天的支持下,雍兴纱厂的二百多名工人也被抽调到学校建设的第一线,再加上大老鸦从附近村中帮忙雇的三百多名普工,整个书房沟都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不到三个月,就在龙泉寺四周的二塬上盖起了百十间学生教室,还在二塬上的塄坎下挖掘了四五十孔冬暖夏凉的窑洞。虽然王绅老先生和帖全儒老秀才领着书房沟的几十号老夫子上了好几趟县衙,每次也都见到了袁县长,可袁县长每次都是那副不阴不阳程式化的尊容,耸耸肩,摊摊手,一脸的无能为力。老夫子们嚷急了,袁县长还是那几句听得耳朵长茧子的话。
  “国家危难之时,我们应该同仇敌忾。这种事情不只是在咱们龙中县发生,整个西北、西南,不都成了国府大撤退的根据地了嘛。人家重庆市几十万人的城市,一下子拥挤得成了三四百万人的陪都,也没听说重庆人闹翻了天。整个中国哪一个炕旮旯不是人家蒋委员长的自留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眼光放远一些,赶不走日本人,这些事情以后还多着哩,忍忍吧,各位。”
  老夫子们那个气呀,就像马上要揭锅的蒸馍笼。但气归气,闹腾了三四回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他们人老几辈眼中的圣地不到半年就成了四五百洋学生的新校园。
  千百号人的书房沟一下子又拥进扶轮铁路中学,六七百号人的到来立马显得书房沟拥挤起来。每天早上六点刚过天还没亮的时候,学校的起床号就开始“嘀嘀嘀”地响起来。到了夜晚,学校三千千瓦的发电机组使整个龙泉寺四周一下子都成了星星的海洋。刘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沿用的是他在保定军官学校时养成的军事化体制,光他带来的新式教官就有十几名。他把四五百名学生分成了男女两个大队、十四个中队,每个教官带一个中队,任中队长。文化课在这里耗费的时间顶多占到课时的一半,学生们更多的时间是出操、打靶这些强身健体以备随时应征上战场的军事课。田家坡扶轮铁路中学是国民党军队中青年军生源地之一,先军教育是田家坡扶轮铁路中学的一大特色。四五百名学生嘹亮的出操声,给沉寂千年的书房沟吹来了一股股的春风。
  书房沟的神秘静穆在这春风化雨的丝丝滋润下逐渐地土崩瓦解了。原来的村民们在没有农活的时节一直要睡到太阳照到屋檐头才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磨磨蹭蹭穿衣起床开始一天慵懒而乏味的生活,反正早起晚起都一个样。现在一个月不到,随着学校每天划破天穹的号声一响,家家户户就开始起床忙活,女的揉着眼睛烧火做饭,男的抽完第一袋漱口烟就呼哧着穿起了常年在身的黑布对襟大褂,家中稍微宽展一点儿的不穿黑布大裆裤,一般穿个套裤。套裤中看不中用,裤裆处着棉太少,因而西府地区的男人们常常笑话穿着套裤的男人是“穿着套裤图俊哩,受冻哩”。女人们也是一年四季的白底蓝道的家织土布衫,只是在这几年,尤其是随着民族资本工厂的内迁,才有了新式机织的花花绿绿的阴丹士林类的洋布和诸如此类的洋火、洋蜡、洋鞋等洋货。可不管咋说,书房沟百姓的生活有了比公鸡打鸣灵验得多的变化。原先天刚黑定就吹灯睡觉,翻了一觉翻二觉,现在是学校十点半喇叭的休息号一响,沟里的人们才彻底放下劳累了一天的身子骨,进入呼噜连天的梦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