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2日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长安》(连载29)
○ 阿 莹
  十五天之后,连福坐在大卡车里,春风拂面,得意洋洋,把五百名新工人领到了刚刚盖好的单身大楼下。
  那拔地而起的六栋四层楼,就建在韩信坟的脚下,使得广阔的地面平添了生机,使得隆起的大冢淡化了往日的沧桑,把两千多年前东征西讨的历史烽烟也冲散了,四周的树木土丘都成了陪衬,远远就能看到挺拔的姿容,使来来往往的人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昂扬,想那沉睡在土丘里的人也会为今天的变化欣慰的。此时的古城除过大雁塔,尚未有这般高耸的建筑,所以人们给这儿起了个恢宏的名字,“四层大楼”,后来连公交车站都这样称呼,也引得更多的人从城里步行半天来这里看风景,拔地而起的大楼便成了建设成就的象征了。
  连福知道总指挥对此也挺得意,本来苏联人的图纸是三层砖楼,可忽大年在听了哈运来的培训计划后,下令加盖成四层。本来招多少人,盖多少楼,一间不多一间不少,可劳动局的老爷也不知犯了啥迷糊,开动两条生产线要两千名操作工,可人家只批了一千三百名。忽大年当然等不及了,这就像部队补充兵员,谁招的兵多,谁的实力强,开工生产,缺少人手,一样干瞪眼的。
  可计划外多招的二百人,要吃、要喝、要住、要领工资,怎么办呢?那些懵懂的青年工人绝大多数没出过县城,就更没见过这么高的大楼了,当得知自己今后将住在大楼里,不免一阵激情洋溢的骚动,一个个抻着脖子朝那窗玻璃里窥探,方盒样的小屋,两排架子床,没铺被褥,也没锅碗瓢盆,但大家对新生活的向往,从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眸里毫不掩饰地流淌出来了。
  可是,当连福按照事先安排的分配方案,把这些人集中在楼里安排停当,新工人背着铺盖卷哗啦一下就拥进楼里,争先恐后去寻找自己的门牌号,到处都是秦腔版的嘈杂声,有人为争上下铺吵起来,有人为靠窗靠门骂起来,有人喊叫丢了被单,有人嚷嚷床板不如土炕睡得香。更有女工宿舍吱吱喳喳吵闹不停,几个人竟把一个毛头小子推搡到连福面前,嚷嚷她们宿舍混进来一个男的。连福看那小子缩着头,鼻涕长流,眼仁乱转,一副想拔腿逃窜的样子。连福也觉得惊奇,怎么会混进个男工呢?他拿过宿舍分配名单,没错呀,门改户,三号楼四层八号。
  连福马上想起来,这个人还是他面试的,确凿是个长辫子姑娘。那天,他坐长途汽车一路颠簸遇见好多个大土包,售票员讲那都是古代帝王的陵墓,看来当地百姓应是守陵人的后裔,这让沈阳人思绪纷飞。后来他在县府招待所一住下,就找了个蹩脚的借口独自出了县城,四处打听谁家藏有青铜器。可这里的乡下人,个个都很警惕,都把他当成了坏人,从村头跟踪到村尾。后来他进了一个姑娘家讨饭吃,给了一毛钱吃了两碗面,大概姑娘感觉占了便宜,便把弟弟在自留地挖过青铜器说了:好家伙,那件铁疙瘩卖了两块七呢。连福一听心里乐了,马上讨好地说:我是来县里招工的,保密单位,头一年,学徒工资每月十八块,第二年每月二十块,第三年转正,每月就是三十六块了。姑娘好像心动了,仔细询问了报名手续,告诉了自己的姓名,又给他碗里打了个荷包蛋。没过几天,连福在县劳动局又见到了那位姑娘,她机敏地把报名表递给招工人,连福听说她上过完小,便毫不犹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看来是有人冒名顶替了,这种事瞒过了初一能瞒得过十五吗?但连福觉得这事传扬开对他不好,至少是粗枝大叶闹了个笑话,便把小伙子拽到自己宿舍问:你叫门改户吗?小伙子咬紧牙关不吭声。连福只好用了激将法:这可是保密单位,小心把你抓起来蹲监狱。小伙子这才抽抽泣泣说:我姐叫门改户,可姐夫不叫我姐出来,我正好在姐家帮忙收秋,就让我过来顶替一下。
  连福气恼地问:那你当时面试为啥不来?小伙子怯怯地说:你们招收上过完小的,我家穷没上几天学,就回村种地了。连福气得大吼:那你滚吧,滚回你姐家去吧!小伙子吓得哇哇直哭,鼻涕泪水混了一脸,扑通跪倒在连福面前,哭诉家里父母双亡,姐姐是为活命嫁给了一个瘸腿子,来的时候他用两间草棚换了二十个馒头,如果回去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下子沈阳人心软了,让他帮自己看守行李等会儿再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