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梨花盛开的季节,我完成了新兵集训,初步完成了由一名普通老百姓到合格士兵的转变。我们乘坐的直快列车由陕西出发,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运行,于夜色阑珊之时抵达甘肃张掖市。接我们的军用卡车在张掖市火车站随机分兵,我被分配到原步兵第55师直属队防化连。
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天晴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摸爬滚打,吃苦受累,对于战士来说乃家常便饭。好在那时,心中有梦想就是考军校,所以,总觉得每天过得特别充实且幸福。
最开心的事就是轮流出公差到8公里以外的张掖市拉军需品、采购米面油和蔬菜了。还可以跟副连长或司务长吃一碗炒面,站立在军用大卡车上走马观花地浏览张掖市的街道和行人。这类美差一般都交给“训练标兵”,所以,刻苦钻研军事业务就是每一个士兵的精神追求。采购任务完成后,带车干部会带领我们游览张掖市的甘泉公园,或者张掖大佛寺、张掖木塔寺、张掖钟楼等名胜古迹。
那个时候每个基层连队都种植有十几亩菜地,种植土豆、甜菜、西葫芦、南瓜、蚕豆。洗澡要统一坐军用卡车去位于张掖市的师部澡堂,澡堂都是大池子,热气腾腾,赤诚相见,就像热水锅里下饺子,瞬间人山人海。洗澡也是军事化,半个小时必须洗澡完毕,不然就耽误返回了。
我因为心中有梦考军校,所以时时处处都争先恐后,我是第一个当上副班长的士兵,是“优秀士兵”“训练标兵”。1989年7月终于赢得了报考军事院校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上了总参北京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实现了成为一名初级军官的梦想。
如今,全域旅游极大地宣传和带动了我的第二故乡张掖市的经济发展,张掖的马蹄寺,张掖的乌江黑米,张掖七彩丹霞地貌,张掖的蚕豆,张掖的苹果,张掖的向日葵花海,还有张掖市属山丹军马场的汗血宝马,都深深吸引着内地游客。
几年前,我们几个老兵自驾游河西走廊时,特意到七彩丹霞地貌景区参观游览,“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作为河西走廊——武威市、酒泉市、嘉峪关市等四大重要城市之首的张掖市,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就赋予张掖北部抗击匈奴、扩大汉朝疆域,让国家伸展臂膀以保护腋窝、心脏和关中腹地的深刻意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丝绸之路以前,张国臂掖就非常有名,张国臂掖是军事要道,更是通往祖国大新疆的咽喉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