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腊月初五,故乡渭北高原上的父老乡亲都过五豆节,喝营养丰富、色香味美的五豆粥。
小时侯,正值改革开放前后,父老乡亲正在解决温饱问题或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过年时的大吃大喝等,对多数庄户人家来说,还是传说,是奢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过这些节日时,基本上是平时吃什么过节还吃什么,不会有太大改变。但腊月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喝上自家熬的五豆粥,过个名副其实的五豆节。
农谚说“谷雨前后,点瓜种豆”,每到这时,农人们趁着地温回升,雨水增多,在田地里和房前屋后种下大豆、绿豆、红豆、豇豆等秋作物。随着气温增高,雨水的增加,加之施了农家肥催长,豆类作物一天一个样,一月大变样,三月不一样,快速成长成熟。在豆类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也是各种杂草疯长的时候,勤劳的乡人就顶着炎炎烈日连锄三遍地,除掉杂草,以更有利于豆类作物的成长。可谓“麦是种成的,秋是锄成的”。国庆节前后,各种豆类作物成熟了,农人们顾不上缓解刚刚种下冬小麦的疲劳,又迫不及待地收秋,经过一番辛劳,各种豆类等就颗粒归仓了。
渭北高原上,夏季和秋季日照强、昼夜温差大、雨量较充足,特别是经过乡亲们精心照料,生长的各种豆类颗粒饱满,营养丰富,颇有名气,是餐桌上的“佳肴”。豆类作物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具有健脾养血、除湿等功效。红豆降血压、降血脂、润肠通便的效果特别好;绿豆则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动脉硬化等。
五豆节前一天,母亲把各种豆类淘洗干净,去掉玉米的硬皮,收成好的年份,还会备上核桃仁和花生仁等。就在母亲准备熬五豆粥的各项事务时,淘气的我总会说,熬五豆粥五种豆子就好了,多了少了,就应该是“四豆粥”或“六豆粥”了,就不是五豆粥了。在一旁吃旱烟的父亲拍拍我的后背说,之所以叫五豆粥,一是因为腊月初五五豆节喝的,二是熬“五豆粥”最少需用五种豆子,而不是只要五种豆子,只要适合与豆类一起熬的,种类越多熬出的味道越好,也说明日子过得好。腊月初五当天,在兄弟姐妹们还在沉睡时,母亲就把准备好的豆类倒进铁锅中,加入充足的山泉水,先用煤火把五豆汤煮沸,当五豆汤不断地发出咕嘟嘟咕嘟嘟的响声时,改用柴火温熬两个小时左右,并要不时地用瓢沿锅底搅搅五豆汤,以防止锅底产生锅巴。五豆粥的香味飘到了院子里,闻到五豆粥的香味,兄弟姐妹们起床了,着急慌忙地要喝五豆粥。这时父亲会说,先让你妈盛几满碗,你们给自家的长辈和村里的老人端去。或许我那时急着享用美味,对于相互端送五豆粥的风俗,不很理解,家家熬的五豆粥大同小异,端来端去有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那是尊老敬老的表现,亦是孝老爱亲的教育,也是在困苦年代乡人们形成的相互救助的好传统。在三九寒天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吸溜吸溜地喝着五豆粥,那场景,像喝粥竞赛一样,要比个谁喝得多喝得快似的。那年,在美国工作的侄儿圣诞节放假,领着新媳妇回到家乡,正逢五豆节,喝了几碗家乡的五豆粥后,连连感慨,国人过什么圣诞节,过好五豆节,多喝几碗五豆粥比什么都好。
离开家乡许多年了,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秋节可以吃上各种馅料的月饼了,冬至也吃过各种美味的饺子,乡亲们的日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我而言,腊月初五那顿五豆粥的味道,却很难在都市中找到和在小家里熬出。每逢腊月初五时,就难免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