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6日
云上月朗
○ 张焕军
  周末去爬山,在净业寺无意中看到了著名画家邢庆仁先生题写的匾额“栖云卧月”。看了一会儿,感觉不仅字写得洒脱,而且句子也特有意境,想必邢先生是在说天上神仙的吧。
  于生活在凡间的人而言,云来了,月亮与星星被遮住了,是看不见的,处处是漆黑一团,不仅做不到栖云,更不可能奢望卧月了。转念一想,这些事或许对于修炼大境界的人是不成问题的,他们的心可以飞翔,超凡脱俗,飞到云层之上卧云望月或者栖云卧月,还是可能的。事情的关键在于那人有没有悟道成仙的信心和追求。其实,幻想一下,当云层遮住了月亮的时候,那云之上一定是朗月高悬,清风徐徐,这场景又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说来也巧。从山上下来一周后,恰逢中秋,然而,今早的天气与雾气着实令人担心,月亮会出来吗?没有月亮的中秋仍旧是中秋,但缺了明月的中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千里共婵娟”“举杯邀明月”这些千古传诵的诗句只能对着乌云诉说了。
  晚饭后,一家三口围坐在桌前,边说话边分吃月饼。直白地说,只分了一块月饼,切成四份,一人吃了一口。感到口感不好,甜腻腻的,油也有些大。看来工厂化生产出来的食品多失去了食物本身原有的味道,说起来,现在的机制月饼实在算不上健康食品。喝了点红酒,吃了点水果。看看时间已九点多,于是,一家人商量到楼顶上去赏月。
  乘电梯到18层,再爬一层电梯间到达我所居住的单元楼顶。顶面宽阔,整洁。微风拂面,凉爽舒适。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四周静悄悄的。仰头望天,找不到月亮的影子。月亮呢,月亮呢?嘴里嘟囔着。不经意间随口问了他们一个问题:月亮从哪边升起来呢?大家竟一时无语。
  看不见月亮,那就唱与月亮有关的歌曲吧。我的提议得到了响应,她们让我先来。我开口唱了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妹到村口……”唱到此便戛然而止,似乎觉得当着娘俩的面唱这样的歌不妥,于是,改口唱道“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变,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快看,月亮出来了!”正唱着呢,老师说道。举头一望,还真是。“月亮被我唱出来了!”我说。老师急着又说,“快拍照啊!”
  关键时刻还是华为给力,50倍的变焦快速捕捉到了在云层间躲躲闪闪的月亮。残缺的,半圆的,不规则的,也有一两张圆圆的,连拍了十几张,但多数是模糊不清的。
  不一会儿月亮不见了。不管我再怎么唱歌,或者大声朗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它躲在云层里就是不出来。云层太厚啦,估计赏月只能到此打住了。回翻照片,看着月亮那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样还挺有意思的。“这叫残缺美。”老师说。“也是,难得得很,该叫隐入尘烟。”我附和着。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张孔明先生早些年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记得不是太清楚了,但对文章的名字却印象深刻,叫《云上月朗》。云上月朗,太有诗意和想象力了。此时,云之上一定是这个样子的。三个人看看天空,悻悻地离开了楼顶。
  想想,生活中被乌云遮住的事情蛮多的,又岂止是中秋节的月亮?乌云遮住阳光的时候不是也常见的嘛,更何况,乌云有时还会蒙蔽人的眼睛,甚至是人的心智。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读来令人精神爽朗,面对困难,要勇于向前,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青天;对于阳奉阴违花言巧语背后包藏的真实面目,也要有足够的清醒。
  俗话讲,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或许明晚再赏也不迟。假如往后的天气依旧如此,仍是多云或者阴天,我想,面对这种状况也不要因此变得沮丧,顺应就好。因为,不管看见还是看不见,月亮都在天上,它在自己的轨道上按照规律照常出现,升起落下,昼伏夜出,不受干扰,它从不会以人的意志改变自己。耐心与容忍总是可以解决一切的。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是该好好想想,是否如自然运行那样从容?淡然不俗,该是多么好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