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两千多年风雨硝烟,它早已不是原先的模样,但依旧正气凛然铁骨铮铮屹立于南疆大地。在新疆库车市西北12公里的盐水沟北岸台地上,矗立着一座建于22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古代烽燧——克孜尔尕哈烽燧,它独立于世,守护着脚下这片古老而丰厚的大地。其所在的库车市境内现有烽燧遗址多处,主要位于却勒塔格山南部,大体呈东西走向带状分布,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好、年代最早、位置最西、规模最大的极具代表性的古代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研究考察古代历史丝路交通、军事通讯文化、建筑等学科的重要文化遗产。烽燧是我国古代长城在西域的延伸,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西域从汉代开始,历代中央政权都在战略要地修筑城池、堡垒、烽燧,形成军事防御体系。据史料和考古资料记载,当时的烽燧制度严格,烽燧有士卒轮班守卫,夜里点火为“烽”,白日放烟为“燧”,用不同暗号传达敌方袭击方位和人数,烽火狼烟一起,警报一路传递下去,直达长安。
克孜尔尕哈烽燧所处地势险要,盐水沟蜿蜒曲折,穿越干涸的却勒塔格山,沿盐水关北向而上,便与渭干河谷古道——径直通向纵贯天山的木扎特古道(又称夏特古道) ——相连。而它的北方则是古代被乌孙与匈奴占据的宏阔丰饶的伊犁草原。西向的渭干河口(古称白马河),汉时筑有临水关隘,唐为柘厥关。而在却勒塔格山南麓的盐水沟沟口的冲击台地上,则有克孜尔尕哈烽燧和石窟及戍堡。东向的库车河口是雀离关。东西向为古代丝路,它的身后便是渭干河和库车河冲击平原以及驻扎西域最高军政机关的西域都护府与龟兹王城,实为守护设于龟兹的西域都护府的最后关防,处于古代龟兹东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汉唐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克孜尔尕哈烽燧现残高约13.5米,烽燧底部呈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为夯土筑成,夯层厚约12厘米—15厘米。在烽燧的夯筑过程中为了增加烽燧的高度和加强烽燧的坚固度,在夯筑时夯层中夹有木骨层。木骨层之间间距约1米—1.2米。烽燧顶部略向内收。由于历经千年的风侵雨蚀,目前烽燧顶部及烽燧的南面见有被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缺口和凹槽,烽燧的北部则见有建筑坍塌后的淤土堆积。目前,随着烽燧西侧盐水沟洪水的冲刷,这条河道已日益逼近本体(烽燧),最近的地方只有十几米,严重威胁到烽燧的安全。克孜尔尕哈烽燧亟待保护的问题已引起国家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目前,正在开展的监测项目,主要监测烽燧和环境变化以及变形观测,为后期的本体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并建设了防洪坝,以更好地保护烽燧西侧崖体。
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丝绸之路(新疆段)大遗址保护项目;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汉唐烽燧的走向在古代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其实,丝绸之路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条宽阔的大路,而是密如织网的条条小路。但其走向基本一致,大都在关键节点相交会,那些连绵不绝的烽燧与戍堡指引着商旅或军队朝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地坚韧地前行。有烽燧必有戍堡,西域都护府派有兵士守卫,这些兵士大都是汉军,也有极少的少数民族士兵,如羌族士卒。矗立于戈壁大漠的烽燧,穿越千年时空,令你在这苍凉辽远的背景下,极易联想到千年前这片大地上曾演出过的无数或惨烈或浪漫或励志的悲壮大剧,促人血脉偾张,仿佛欲穿透那变幻风云去体验金戈铁马、剑戟铿锵与身披铠甲的将士奋力厮杀的战场。
千年丝路古道,曾走过多少英雄?!当我们感受并思考的时候,不禁会想到2000多年前,郑吉、班超这些大汉先驱面对硝烟烽起,阴谋与反叛密布以及严酷的大自然时,他们在想些什么?当左宗棠抬棺、刘锦棠率王师平叛,收复新疆时,他们在想些什么?当王震将军率军挺进西北,解放新疆,他们在想些什么?当原三五九旅一部进军库车,反霸除恶,分田地于民,建立社会主义新政权,他们在想些什么?还有那些无畏的后来者,前赴后继,他们在想些什么?
他们的勇气、毅力和坚定的信仰,源自何处?千年丝路上先辈们的故事,未必相同,但却异曲同工,一脉相承。让我们千百次地踏上这条千年古道,去一点一点地接近先辈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