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杨凌看了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傍晚回来看了秦腔新剧《楷模村》。真巧,戏里戏外都是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追梦人。村子美得像生态小镇,看戏则如饮了浓烈的秦酒,这一天的感觉真像春天里的花。
王上村旁有隋文帝的泰陵,大土包卧在葡萄园里,一点也不起眼。当年,村子也与它一样,默默地沉在岁月的长河中。十几年前,一位复转军人回村,带着“让村子也美起来”的朴素愿望。家乡处在八百里秦川的白菜芯上,地势平坦,水土丰茂,古代帝王都能一眼相中的好地方,世代村民却一直过着半温饱的日子,蜷缩在低矮零乱的土房子里。他竞争上岗,担任村支书,决定从改变村容村貌开始,带领大家实现梦想。房子是农民立身安命之所,一院房子往往有几代人的付出,也要住上好几代人。老房子再小还是安乐窝,过惯了平安日子的村民,羡慕别人家的好,但缺乏勇气去改变。老支书带头拆了自家的房,又动员了一些开明的人家,立起了新农村的新样子。没想到,村民对旧房子的老感情、对旧日子的老习惯那么强,好说歹说,就是推不下去,支书家的门上甚至被泼了大粪。
几十里外的田西村,早早种植果木脱了贫,但村子的格局仍然是老样子。猪圈建在大门前,不养猪,成了厕所和杂物间。一街两行排过去,村里永远臭哄哄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十年的本村后生,实在看不下去,决定回村改变家乡的“臭形象”。竞选当上村支书后,他联络一帮年轻人,拿着设计好的图纸,一户一户去发动。上年纪的老人看不懂,他就用电脑把新房子的样子模拟出来,让大家提前看到“咱家的新样子”。
所有人都想过上好日子,好日子却在看得见的“山上头”,得付出一番心血,经过许多磨难。凡今天看到的好日子,背后都曾有过一把辛酸的泪,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带着对新农村的美好印象,我边看台上的大戏,边想象着两个村子腾飞的不易。把这样的体会发给田西村的书记,立刻引起他的共鸣。看到几幅剧照后,他恨不得马上飞过来现场看戏,还要对编演人员表示感谢,感谢艺术家们的理解和支持。
无论困难有多少,难度有多大,不敢去翻、没有翻过去,大小的山就会一直在那里。王上村经过三任书记十年的接续奋斗,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精气神,带来的是发展的新格局。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村,该村的“一产”是以猕猴桃为代表的种植业,家家有林子,年年有收入,户户有保障。“二产”有果品加工,“三产”有乡村旅游,农闲时村民们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日子过得安稳又开心。新书记立足农村,仍然有宏大的愿望,要继续“让村子更美起来”,聘请建筑科技大学的专家,给村子里设计了公园式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标识。田西村凭借邻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之优势,加强村校合作,高点谋划,快速布局,建立红薯育苗、食用菌育种、乡村规划设计、设施果蔬种植、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五大板块。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好的村容村貌原来也可以带来收入。油菜花开了,村头的车排起了长龙,游乐场的小火车,每天都能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这一切都是周正书记“三变”图景的题中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开题示范。
一河水开,百业兴来。乡村振兴已经走过了最难的那一步。那一批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乡亲们的共同富裕,经受住老感情旧观念小利益的考验,不怪老不误小硬是扛起大责任,曾经捅烂天、惹下了祸,却没有停下为尊严而活的脚步,没有收起为追梦而飞的翅膀。戏里的老百姓像守护生命一样珍惜老牌子的荣誉,生活中的创业者则拼上性命,为家乡争来新的荣誉和牌子。
这些捧得牌子的人走在前面,他们的身后还有很多在巩固脱贫成果的人,很多在拼命爬坡的人,很多在全力开创新局的人。眼前总有坎坷路,这两个村的面前也还有很多的山。江山代有才人出,伟大的事业中一定能走出更多的创业带头人,也需要艺术家们创造出更多为发展鼓足干劲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