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9日
理论
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协调建构 —— 评《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
○ 陈晓春
  城市雕塑作为最古老的空间艺术之一,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进与变革。与此同时,其形式从记录、装饰、象征逐渐向更为纯粹的形而上发生着变化。
  在我国,城市雕塑在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也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逐渐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一书,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姜涛与雕塑艺术家张翌共同创作完成,两人深耕大型城市雕塑创作多年,借助丰富的创作经验与扎实深厚的创作功底,对当下城市雕塑的创作研究进行梳理,提出诸多值得深思、具有建设性的看法,以供读者学习思考。
  此书不同以往的雕塑创作类书籍,就雕塑而说雕塑,进一步涉及些许城市雕塑的环境问题,作者立足更为宏观的角度,通过环境的属性到特点,来梳理城市雕塑与环境的适配性。将如何借助雕塑之构架来改变环境空间作为基础,继而再考虑雕塑所展示的内容主题。这一改变能够卓有成效地拓宽创作思路,不使雕塑的主题成为创作唯一,而是着力在营造更大空间与体积的感受上,使城市雕塑的非物质直感性成为雕塑影响观众心理的必要因素。这样的创作运思方式也更为亲近当代艺术所追求的思维逻辑核心。
  其中,书籍第三章节作为核心内容,首先通过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设计四原则阐明两者关系。互为注释原则——将雕塑设计实施前期的运思关系做了生动的描述,公共环境作为大的空间艺术,通过构筑物与环境赋予空间性格特征。然而大的空间艺术却在更为具体细腻的情感与主题表达方面略显不足,这却是雕塑所最为擅长的,这样两者可以形成更为恰当的互补关系。在协同设计原则中——将空间布局与雕塑的关系协调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阐述,有着很高的实操指导意义。主体侧重原则——在中立客观的分析角度上,将不同场域的功能属性进行划分,非常有建树地提出了以公共景观为主还是雕塑为主的区分方式,这在诸多此类论述中还是非常鲜见的观点。最后的人本原则,阐明了雕塑设计的根本问题,为谁去创作与为什么要去做这个创作。这恰恰是在雕塑设计中常常被忽略的第一性问题。
  在后面的设计步骤中,作者从环境资料搜集再到人文背景,继而确立主题再进行整合,这样的线性顺序也是不同常见观念的。叙事与主题固然重要,然而置于室外的城市雕塑,与环境的适配性才应当是最为重要的,在一定距离的观感心理投射感受是第一因,进入公共环境内部的雕塑体量营造,会让这种感受更为具体。经过上述铺垫,最终才是对主题表现的关注。如此思考是否能指导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最为有效地解决大量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尴尬存在?
  专著其他内容涵盖也丰富具体,从城市雕塑的概念到历史演变,从形式到空间设置,从公共环境空间与雕塑的关系原则,从雕塑本体语言到城市雕塑加工实施,专著对城市雕塑的创作具有非常严谨全面的讲解梳理,是一本有着高度实用价值又不失学术深思的优秀书籍。
  (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