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庙位于我的故乡宝鸡岐山县凤鸣镇,地处县城西北三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地形如“周”字,东西北环山,向南敞开,连接关中周原大地。我出生的村子纪家拐距周公庙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都很熟悉,在古卷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长大成人,多年来,回故乡对我来说就是回周公庙。
周公庙始建于唐朝,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和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媛、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周公庙庙门前耸立的三棵古木远近闻名,人称唐柏汉槐,汉槐蔽日,唐柏参天。柏龄距今一千三百年,槐龄一千七百年。绕树走走,走过的是千年历史。“古柏已枯还复茂,独留瑞物万斯年,汉槐唐柏绕碧空,千年古殿坐三公。”先人诗句将门前千年三树喻作“三公树”,实在形象贴切。老树并不陈腐,仍苍青有力,一直守护着这座古庙,傲立于风霜之中,傲立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进入庙院,一条笔直的青砖大道向里延伸,道路两侧群树环绕,鲜花盛开。仔细看,有菩提,有核桃,还有一株碗口粗的紫藤绕在一棵古柏之上;丛林中有楸树,有梓树,还有一株几人合抱不过来的悬铃木。庙宇院内就更特别了,有石榴,有柑橘,有杜梨,还有梧桐。北院里是桑树和槐树的天下,有一株半边已空心的桑树虽倒卧在地,但树叶居然出奇地茂密,让人不由得敬佩一棵老残树生命力之顽强。庙后凤凰山坡也是奇木遍地,沿石阶往上走,椿树、杏树、桃树居多,每到春天,漫山遍野,桃红柳绿,粉白的杏花点缀其中,美不胜收,让游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周公庙的树以其自然风光之绚丽为文化遗迹之灿烂增光添彩。在岁月流逝、朝代迭替、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中,历经千年仍生机勃勃,着实让人感叹!敬仰周公的同时,我们也心怀尊崇,感知着这里承载历史记忆的一草一木。
位于周公庙半山腰洞内的玄武石雕像被人称为玉石爷,玉身洁白光亮,系唐代所雕,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关于玉石爷的来历,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武则天时期,一日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周公庙北庵山崖崩塌。忽然一玉石像,赤足戎装,披发无冠,持剑盘坐于鬼蛇之上,与地下山石连为一体,老百姓亲切地叫他玉石爷。多年来,每逢三月古庙会,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排长队进行抚摸,据说,头疼摸头,脚疼摸脚,然后再摸自身相应的位置,可以达到手到病除的效果!游客都以来周公庙摸玉石爷为幸事,觉得到此一游不摸玉石爷就等于白来。久而久之,玉石爷的脑门和鼻梁凹了下去,玉石玄武的身体摸得十分光滑。
赴省城上学前我几乎年年跟在母亲身后要进玄武洞里摸玉石爷,祈求出行平安保健康。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母亲当村干部,带头下地劳作,还帮人说媒挣个零花钱,母亲是个大善人,还帮善男信女上庙祈福求子,若求子显灵,来年还要和年轻的夫妇抱子还愿。当年去周公庙还愿场面的隆重,如放炮、叩首、献贡、念经、上布施等等,让我至今记忆犹深。
对周公庙的情怀,从我第一次踏进那千年古刹就根植于心了,随着年轮的增加和无数次造访,总觉得它久远、厚重、恢宏、神圣,特别是在中华文明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周公继文王之遗训,抚武王之大业,废商立周,固城王,忧国安民,力求大治,后隐居凤凰山下,他“启人生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是儒家思想之先驱,他的“周公制礼作乐”“甘棠遗爱”“敬德保民”体现了人性良知,至今感化社会,教育后人。
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故乡的人和事依然让我魂牵梦绕。昨夜,我又梦见了周公,梦见了埋入故土的父母,梦中的父母带着我穿越千年,向朝圣的路上缓缓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