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7日
秦雪梅吊孝
○ 郭明霞
  这是流传在秦岭深处的故事。
  一个冬天的早晨,小雪初晴,没有风,太阳懒洋洋地照在人的身上,暖暖的。腰市河里,水边薄厚不均的冰碴子犬牙差互,中间一带瘦水从从容容,悠悠而南。
  一男一女从上集村下来了,踩着列石过了腰市河,一起上了西坡岭。女的三十左右,眉清目秀满面悲戚,穿一身雪白的孝衫孝裙,像是去奔丧。她不时地停下脚步,哭泣几声,在一地泥水的路上三步一滑,踉踉跄跄,后面跟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奇怪的是,少妇在前面走,少年却在她的后面亦步亦趋,既学她伤心欲绝的神情,也学她雪地里趔趔趄趄走路的姿态。
  他们从岭上下来,一前一后走到自家的大门口,未进门少妇便失声痛哭。当她走进院子,一眼瞅见母亲正坐在灶房门口拉着风箱“呱嗒、呱嗒”做饭时,便愣住了。母亲一脸惊奇:“你这是咋啦?”少妇喊道:“你娃子说你不在啦!”母亲脸色大变,提起炭锨子颠着小脚就“咯噔咯噔”跑出来了。
  原来这是一对姐弟,少年进了院门还在用心琢磨姐姐刚才大放悲声的样子,忽见母亲一脸怒气,转身就跑。当娘的骂骂咧咧撵着儿子打,儿子在满地黄泥的村道里笑眯嘻嘻三蹦两跳跑远了。左邻右舍听到吵闹声都出来劝架,母亲气愤不已:“我屋里这狗东西,给他姐姐报假丧,说我不在啦!”邻居笑道:“你可能不知道,你晓晓最近在学《秦雪梅吊孝》哩。”
  少年名叫杜晓,高小毕业一年多啦,一直偷偷在学秦腔戏。家里人都认为他不务正业,挨过母亲的炭锨子,也挨过父亲的耳刮子,可就是痴心不改,最近他正在学习秦腔《秦雪梅吊孝》。一个少不更事的男孩子,想从亲姐姐那里体会一下,秦雪梅如何踩着雪后泥泞去祭拜亡夫的心情,并且模仿其走路时的女儿神态。
  昨天下了一场雪,他夜里就设计了这么一出“戏”,哄着姐姐穿上了孝衫孝裙。从此,杜晓为学戏报假丧的事在村村寨寨越传越远。那时候,南山深处的江山一带,大荆镇的秦腔戏班和腰市镇的二黄戏班一直相当活跃。商州北乡素以耕读传家,文化气息浓厚,传统戏曲的魅力感染了一大群年轻人偷偷学戏,杜晓就是其中之一。
  杜晓习旦角,不仅扮相俊雅,而且声音甜润清亮,字字含情,不几年就在秦岭南坡出了名。杜晓的成名戏正是他费尽心思的《秦雪梅吊孝》,此戏是传统戏曲的经典之作,有豫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版本,故事内容基本相同。一出古戏流传几百年,自有其魅力所在。
  《秦雪梅吊孝》是一场唱、念、做并重的大戏,包含了水袖、僵尸等颇具难度的表演技巧,在表达人物强烈厚重的情感上对演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杜晓才挖空心思谎报假丧,决心从真实生活中取经,体会至亲之人一命归西后,亲人万箭穿心的疼痛与悲戚,以及从心理到神情动作的层次变化。
  杜晓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将舞台艺术与生活本真巧妙糅合,塑造了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舞台形象。青衣、花旦、小旦他都能演,《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游西湖》中的李慧娘,《三滴血》中的贾莲香,《窦娥冤》中的窦娥等,个个出彩。杜晓尤以哭戏见长,特别是他演《秦雪梅吊孝》中的雪梅,凄痛哀绝,声声落泪,每次演出台上台下都哭成一片。
  唱戏的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结婚后的杜晓只把唱戏当作副业,他的主业是种地,时常也做麻鞋卖钱补贴家用。一天赶集,杜晓挑着麻鞋担担上到毛沟岭,坐下歇息时忍不住唱了一段戏,三个年轻人连连称赞要求再唱,杜晓站起来摆摆手说:“担着担子咋唱哩?”一个小伙赶忙说:“跟你顺路,我们三个换着担,你一边走一边给咱唱戏。”就这样,十几里路,走了一路唱了一路,从毛沟岭一直唱到大荆街上。
  最显本事的故事在山外。
  据说有一年,杜晓到关中卖麻鞋走到终南山下偶遇演戏,他在台下嘟囔了一句:“唱的这叫啥戏嘛?”结果被班主听到,十分霸道地要杜晓唱戏:“你能,你试试!”结果,一试就试了一个多月。
  班主把杜晓的麻鞋担担交给戏班的一个后勤去卖,硬是缠住他演了一个多月都不放。杜晓明白,自己毕竟人生地不熟,何况别的演员还要吃饭讨生活呢,就挑着他的麻鞋担担偷偷逃跑了。
  时光如梭,年轮转换。多年之后,杜晓已被生活的重担累弯了腰,也累坏了嗓子,舞台上往日的妖娆俏丽荡然无存,就不再登台演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