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在岁月的长河里慢慢沉淀,把光阴的故事细细品味,才能感知到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
沉淀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和行走,“低头读书,昂首行走,能让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加辽阔”,俞敏洪在他的散文集《在岁月中远行》如是说,他认为“读书行走,是开阔自己最快的方式”,读书、行走,开阔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胸怀,让人生更有意义。体会生命的美好,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
二十多岁,我从家乡陇东的黄土地走出,来到中原城市焦作,随爱人一起加入中铁十五局的建设队伍。中铁建人一直在岁月中远行,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的河山,用双手参与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年年岁岁,中铁建人一直在远行。父母、爱人、孩子看到的是他们离家的背影,迎接他们的是回家的期待。中铁建人远行的脚步,是那么匆匆,他们错过了孩子一晃而过的童年;握在手中的照片,留不住父母老去的容颜,他们是真正的远行者。
我的爱人是铁道兵转业到中铁十五局的一线职工,他从天山脚下的新疆到四季春城昆明,从西北戈壁到东南沿海,参与过很多重大工程的建设:修过铁路造过桥,建过水坝修过路。他和他的战友、同事能适应一切或炎热或寒冷的环境,他们好像从不知道苦为何物,他们身上既有军人的担当和使命,也有新时代铁建员工的智慧和魄力,他们一直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而我一直与书为伴,从学生时代的读书,再到后来的写书,书一直陪伴着我。
我从《诗经》里能寻找千年的浪漫,也体悟淳朴自然;从唐诗里看大唐盛世的繁华,也读到了边塞男儿的豪情;从宋词里看词人的多情香艳,也能体会到亡国之殇。
我看明清小说,从历史故事里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读书人的担当和抱负。
阅读外国文学经典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思想。原来人类的价值观和情感是相通的,家永远是爱的港湾,毁掉一个人的永远是贪婪,善良真诚永远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积极乐观永远受人尊崇,我从托尔斯泰的三部曲《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中读到了,也从《飘》《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小王子》等等的西方名著中感受到了。阅读让我的生活不再无趣。
读书,是对抗孤独、获得勇气的最简捷方式。陕西娃董宇辉在他的直播间说:“读书并不会让你马上成功,而是让你在遭遇低谷的时候,给你一种崛起的力量。”
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成人的世界里没有老师给你正确答案,最好的答案就在书中,读书、思考,就是自我答疑解惑。
人,就是要通过阅读,不断地赋能,不断地拓展生命的厚度,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光阴的故事带给人生活的经验,读书给人信心和力量。
坚持多年的阅读习惯,让我勇于尝试,理性面对挫折,让我成为一个有温度、有乐趣、会思考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生活的感触让我有了表达的欲望。太多积郁于心的情感,需要我用文字去表达,虽然这样的文字只是心中那个“小我”的欢喜哀愁,“小我”的内心感受,但一样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从此,我开始了业余写作,十几年的写作,有了一点点收获,除了有文章发表,2022年我的散文集《流年漫过长安城》在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也入选了中国铁建职工电子书屋。写作是我坚持读书之后的意外收获,是我对生命的另一种交代。
2023年,我随着中铁十五局的基建队伍,从古都西安来到淮左名都扬州,参与到宁扬城际铁路建设中来。
是坚持多年的阅读、写作习惯,让我的岁月不再蹉跎,让我能从容地面对工作中的苦与乐,让我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喜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