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30日
且从诗句看青史,八千里路云和月
○ 岳鸿雁


  阅读赵倚平老师的新书《且从诗句看青史》有一段时间了,每每不敢下笔写一点读后感想,皆因读这本书,既能读到历史的厚重,也能读到诗歌的丰盈,还有生命的体悟和对世事无常的赞叹。这样四重的写作经验压将过来,我就不敢发言了,生怕感想写不到位,写不透彻,写不深刻。然而读论文和学术著作读久了,看这本书就有一种击节而叹的冲动。读此书最佳的场景是在寒冷的冬日,围着火炉,一边喝着好酒,一边读书。
  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学家钱谦益就曾经提出“诗史”的观念。中国古人从《诗经》开始就有以诗叙史的传统,而诗史的说法自唐代杜甫为盛,至宋人以杜诗为核心做诗史研究,至明清之际,诗史大规模复兴,以诗为史、以史续诗都成为诗人的自觉追求。
  赵老师在此书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史诗互证,用一个个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串起一首首大气磅礴的咏史诗。你跟着他的笔触回到古代的战场、历史的遗迹、时空的深处倾听历史的不断回响,历史的大幕层层打开,后世诗人不断书写。今天,赵老师再用自己的笔触将其串联起来,一篇篇散文是落在历史深处的敲击声,也是落在生命故事里的反思。
  我们今天读文章,常常喜欢读那种讲述生命经验或者心灵体悟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简单,轻盈,而对有着历史深度的文字或者望文生畏,或者觉得艰深难懂而唯恐避之不及。赵老师的文字则是用流畅的笔墨讲述历史的故事,让历史人物成为衔接诗与史的桥梁。他不是那种轻松幽默的,而是一种老辣的文风,有一种烈酒的感觉,多的是悲悯,是热忱。南翔老师说他的文字是五彩斑斓、五音错落、五味杂陈。赵老师的笔名是五味子,不知道是不是也有此意,但确实在他的文字里常常读到的是一种命如秋年的感慨,一种看透历史深处的体悟。他悲叹一富贵就相忘的帝王,同情怀才不遇的将军,替贾谊悲愤,赞谢安的气度,回望李克用的意气,反思荆轲的人生……他不是闲庭信步,不是悠然见南山,始终是心怀家国情怀,始终是临风浩叹。不知道是不是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我不熟悉赵老师的人生故事,认识赵老师是大概六年前,编辑《我们深圳》时,因为杨争光老师的《文字岁月》,有缘去西安召开新书发布会,也因此得以有幸跟着当时在西安的赵老师一起游西安,吃羊肉泡馍,也认识西安的不少朋友。印象里的赵老师就好像一位人间游侠,仗剑走天涯,他的剑就是自己的文字。知道赵老师在西安工作多年,然后客居深圳多年,如今在西安和深圳两地生活,所以也熟悉深圳和西安两地的文人。那一次去了西安,回来就常常想,比起深圳,西安的文化确实太厚重了。那种积淀是千年的底蕴和气度。而深圳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情和闯劲。我想在这两个城市生活过,或许让赵老师的文字底蕴里多了一些痛快淋漓,一些不吐不快的豪情万丈。深圳有不少来自陕西籍的文人,如杨争光老师、邓康延老师、赵倚平老师,他们往往将目光回望到历史深处,带给年轻的深圳思考的力量。
  八千里路云和月,且从诗句看青史。今天生活在浮躁感官世界里的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份厚重,一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