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这天是金河镇周家庄村的庙会。
庙会这天,周家庄周边的乡村道路上布满了人群,早春二月的阳光暖暖地泼下来,把那些和庙会一样的喜气一起泼在农人的身上,一辈子难得出门的父老乡亲,这一天把脸洗得比哪一天都干净,压箱底的新衣服都拿了出来,大人牵着小孩的手,小伙子姑娘们个个脸上喜气洋洋,有的手里还提着看戏坐的小木板凳,分布在山路弯弯的羊肠小道上。到中午11点钟左右开戏的时候,周家庄偌大的庙会戏台前已挤满了人,挤在戏台最前面的是和我一样的戏迷,中间的在自己随手拿的小板凳上坐了下来,没拿凳子的则在周边自觉地围成了一个大圈。紧靠在戏台旁边塄坡上的是村庄,村庄里的人不用来戏场,直接坐在坡边,让腿舒舒服服地吊下来就可以看戏,场面极其壮观而又颇具趣味。
戏场上也并非全是用心看戏的人,戏台后面的空地里、塄坎上摆满了各种吃食、首饰及小孩子的玩具,这是小孩子和姑娘小伙子最爱去的地方,他们大多对家乡的秦腔戏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却喜欢极了庙会的氛围,小孩子可以缠着大人给自己买些平时吃不到的糖葫芦、米花糖、麻花、糖糕等好吃的,女孩子可以在会场淘一些发夹、头花及做花鞋垫用的五彩丝线等,小伙子们则喜欢这里转转,那里溜溜,看会场的热闹,也喜欢看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姑娘,如果真有中意的,一些胆大的会上去套近乎。还有一些拘谨腼腆的,会打问人家是哪个庄的,回去缠着老人说媒。但也有一部分,是大人们专门安排在周家庄庙会上“相亲”的男女,借着庙会人多,貌似不经意男女双方远远看一眼,就算是“相”过亲了,回去再做“定夺”。
周家庄的庙会是和别处不同的,赶周家庄庙会你会有一种去镇上“赶集”的感觉,在戏台的西南角,自觉摆放的是农人常用的农具——铁锹、镢头、磨盘,还有掐苜蓿的小刀、竹篮、农家簸箕,蒸馍馍的蒸笼、蒸布,面皮锣锣、舀水的马勺等等,应有尽有。旁边挤满了人,平时不常出门的男人和女人这一天在这里可以挑选自己需要的农具、针线笸箩、五色花线之类的小物什,便宜又实惠,拿在手里,用目光抚摸着,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摩挲着,只觉得心窝里暖暖的,亲切得如自己的亲人,那脸上绽放的笑容比春天山坡坡上的花朵还要灿烂。
再往里走,戏台的东北角又是截然不同的风景。那里是一个偌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大多是牛犊和猪仔,还有小羊羔、雏鸡娃、花猫咪……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几乎都是附近的农民,卖方在家辛苦把这些小牲畜养活着,就为了能在周家庄的庙会集市上卖个好价钱,而买方多是想着开春了,买个猪仔等几个月后长大了给儿子娶媳妇时杀猪肉吃,招待客人。牛犊回家喂养几个月也就长大了,可以给家耕地,家里那头老黄牛也多是老得拉不动犁铧了。但在价钱上,双方总会争议半天,都是积攒了一年的力,集市倒也热闹了许多。
周家庄的庙会就这样热闹了一年又一年,以至于成了周边百里村庄人们每年的盛会与盼望。如今,它虽然和许多个村庄的庙会一样,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当年那些恋它的戏迷不是已经去世了,就是和我一样在变老的路上仓促而行,他们大多离开了村庄,去城里打拼,可无论走到哪里,谈起家乡的庙会,依然会眉飞色舞。那个永恒的日子总会一次次走进游子思乡的梦里,甜蜜而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