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是家乡的一种树木。在我的家乡,椿树有两种,一种是香椿树,另一种为臭椿树,香椿树的嫩枝叶能够炒菜食用,臭椿树的枝叶有臭味是不能吃的。按《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香椿是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白色,果实为蒴果,椭圆形,茶褐色,嫩枝叶有香味,可以吃。
年少时,掰香椿芽时总是良莠不分,香臭难辨,常常把臭椿当香椿掰回,曾记得,母亲告诉我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就是不能单从长相上看,重要的一点是闻它的气味,把椿芽掰下后,放在鼻子跟前嗅一嗅,气味香就是香椿,气味臭即是不能食用的臭椿,我用此方法验证,从此再没有掰回过不能食用的臭椿。
我国食用香椿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的曹操,对香椿曾情有独钟,有一次他返回家乡安徽亳州的途中,人困马乏,饥渴难耐之时,忽然见到乡村一处农家小院,厨房炊烟袅袅,饭菜溢香,便与随同走进去讨点吃的。乡村人家,厚道朴实,为人大方,村妇手脚麻利,厨艺不错,很快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米饭,一盘令人唇齿留香的凉拌香椿,曹操味蕾大开,连吃三碗,还意犹未尽。后来,曹操曾把他家乡的香椿作为贡品敬送皇帝,自此以后直至唐代,每年清明过后到谷雨期间,总有安徽亳州的香椿作为贡品,由快马驮送,一路驰骋,到京城长安。
提起香椿,记忆的帆船又把我驶向了沧桑的岁月。年少时,我家墙体斑驳的老屋后,生长着一棵碗口般大小的香椿树,每年春天一到,它便把积蓄了一个冬天的能量释放出来,把它的嫩枝香叶馈赠给我们。春分至清明前后,正是香椿树萌发新芽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放学回家总是站在树下翘首张望,盼望香椿的芽儿长得快点,我们早日吃到母亲做的香椿炒鸡蛋。
两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家乡的山由灰褐色变得朗润起来,村子里鸟雀吱喳,田野里麦苗青青菜花儿黄,明媚的阳光普照着大地,香椿的叶芽由浅绿变成了淡红,母亲见状赶快让父亲给我们掰香椿。父亲端梯子上树,我们姊妹几个提篮子在树下争先恐后地捡拾,树大椿芽儿多,一会儿时间,我们就捡拾了满满的一篮子。母亲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我们还没炒着尝鲜,她便让我们先给左邻右舍送一些。捡拾过香椿芽的手手留余香,放在鼻前一闻,撩拨着我们小馋嘴的味蕾,我们忍无可忍便生吃起来,瞬间只觉满嘴生香,津津有味。在那有香椿吃的日子里,母亲擀面条时,我们的菜是香椿炒鸡蛋,做包谷面搅团时,我们的菜是香椿炒韮菜,在那乡村生活困难的日子里,那时我觉得母亲用鲜嫩的香椿芽炒的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
香椿芽一次掰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春雨的滋润下,香椿芽掰过一茬后,几天时间又要掰上一次,后来,母亲把吃不完的香椿芽扎捆成小把,上县城卖鸡蛋时顺便捎上卖了,卖得三块两块,回家时称盐倒醋补贴家用。小孩子嘴馋,记得母亲每次上街回来时,总是忘不了给我们姊妹几人买一毛钱十个的水果糖。
如今的香椿芽不仅进了高档酒店入了大雅之堂,而且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也司空见惯。在农村,香椿树也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经济树。前几日,在市场上见一位正在卖香椿的大叔,他红光满面,笑容可掬,当我问及他卖香椿的收入时,他略思须臾道,一篮子香椿,卖二三百块钱,效益还不错!言谈时眉宇间洋溢着欣喜的神情。
香椿含有一股天生的特殊香气,直击人们的味蕾,食之,口感鲜嫩甘美,再加上营养全面丰富,既含有钙、磷、钾、钠等元素的成分,又具有健脾开胃、利尿解毒、增加免疫力、抗击衰老、保健美颜等功效,因而在众多蔬菜中名列前茅,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