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雅,海楼抓饭已成为了两种文化互嵌的饮食文化。
抓饭,维吾尔语“粕落”(Polo),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抓着吃的饭。新疆的抓饭五花八门,品牌很多,但沙雅的海楼抓饭,却以其特有的原味风格,独占一席,独领风骚。因此,凡是来过沙雅的过客,或享受过海楼抓饭的人,在他们的口碑中,海楼抓饭便是他们舌尖上的经典美食。
于是,海楼抓饭以其特有的地域美味和滋补功效,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了丝绸之路以及长城内外,红遍了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宾客从此络绎不绝,慕名而至,海楼陌野因此名噪一时,名声大振。或者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名声在外,极为响亮。
有关史料显示,汉唐以来,中原王朝政府屯田治疆,地处要冲的龟兹地区沙雅境内,自古以来就是屯田首选。甘露二年,即公元前五十一年,汉军屯兵于此,龟兹故城沙雅央塔克协海尔那时正处于雪水丰盈时期的渭干河流域。
为了解决传统的饮食问题,那些从内地来的汉军官兵,干脆就建造了一条沙雅汉人渠。从此,这条渠就为当地老百姓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越条件。
汉军屯田官兵喜食大米,这是汉人的传统习惯。自从汉军官兵驻扎在沙雅境内,不久就在附近的英买力、央塔克协海尔以及海楼等地,开始了从内地引进来的稻种栽培。
沙雅境内水土肥沃,水稻自然极其丰产,那时所产的大米颗粒圆,色白,味甘而糯。
自从汉唐中原王朝政府统治以来,沙雅不仅仅是汉唐时期的重点屯垦区,而且,还是汉唐时期的水稻栽培区。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自然而然也学会了水稻栽培以及种植技术。直至今天,他们依然是以稻为粮,麦、稻兼而食之。
沙雅境内由于畜牧业十分发达,羊吃的是红柳、胡杨、甘草、白杨、罗布麻、骆驼刺六种主叶,喝的是塔里木河、渭干河的天山冰雪融水。故而,有人戏说沙雅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天然纯净水。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山羊,当地人称运动羊。因为,这里草原生态远离沙雅县城,牧羊人需要把羊赶到几十公里以外,羊才能吃饱,喝好。这种羊肉质地细腻,脂肪层薄且又分布均匀,因而,从羊肉品质上来说,沙雅羊乃全疆最好的肉质之一,也是全国最优质的羊肉。
沙雅海楼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将祖先的智慧渐渐地演绎在生活或生产之中,比如把沙雅境内生产的大米和羊肉糅合在一起,再加上当地产的胡萝卜,便加工成了一道美食:抓饭。这一番操作简单、容易,随后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当地老百姓、汉唐官兵的美食首选。
海楼人的抓饭做得有声有色,当地人以及外来游客均称其为“海楼抓饭”。这个名字不胫而走,很快就在当地成为了饮食文化的一种引领风尚。其实,这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两种饮食相互融合的结果,更是两种文化互嵌的智慧结晶。
除了以上三种独特的地域效果之外,胡杨碱、土盐和柴火的温控火候当然也是主要原因,据说这才是海楼抓饭口感极佳的秘诀之所在。
2021年9月,我和陕西商洛籍作家王卫民先生、内蒙古赤峰籍作家王慧俊夫妇远赴阿克苏地区沙雅县采风,王卫民把行李一放进宾馆房间,就邀请我们一起去吃海楼抓饭。他是一大盘子嫌不过瘾,就又吃了第二盘,仅他一个人就吃掉了两大盘子。
看他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我就很是好奇,便问他为啥这么爱吃海楼抓饭?只见他用餐巾纸一抹嘴片,兴奋地告诉我说:“当年我一个人骑着摩托车畅游新疆的时候,无论走到哪儿,就偏爱这一口。所以,这次来沙雅采风,除了寻找素材之外,主要就是想再品尝一下海楼抓饭。”他说这话的时候,是一脸满足的神情。
海楼抓饭发展到今天,既有传承,又有发扬光大。当我品尝过海楼抓饭以后,总是感觉香气扑鼻,回味无穷,余香浓浓。其中,海楼抓饭的最明显特点,就是不油不腻,不膻不柴,水嫩柔滑,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醇香令人垂涎欲滴。
据《中华药膳大典》记载,海楼抓饭具有补肾健脾之功效,滋肾平肝之功能,壮阳补虚之神奇。如今,海楼抓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盘饭而已,而是沙雅走向大江内外的一道文化符号。高朋满座畅饮之时,或亲朋好友聚会之际,海楼抓饭其实就是沙雅人精神上的一道饕餮盛宴,雅而不俗,香而不腻,恰到好处。
若想品尝沙雅地道的海楼抓饭,最佳的体验方式就是请你们到沙雅来,手抓食之,拌以洋葱。榨菜佐食,大碗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