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4日
以新时代“十个没有”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 评《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中国建设的延安实践》
○ 赵俊鹏


  由汪世荣教授、王斌通副教授主编的《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中国建设的延安实践》一书,已于2023年3月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二十余万字,集中展现了西北政法大学基层社会法律治理研究创新团队与中共延安市委政法委课题合作的最终成果。该书逻辑严谨、体系完善、材料鲜活、论证详实、观点新颖,不仅对延安市社会治理实践“十个没有”的灵魂、目标、机制、标准进行了全面细致剖析,精准探寻了治理实践的优越性,而且对实践创新给予了深刻总结提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便于读者理解“十个没有”治理经验、开展实证研究的同时,更为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出了一套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好懂易学的实践样板。
  从红色文化中观往知来,打通延安精神与新时代“十个没有”的血脉联系。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时期,毛主席概括了延安的“十个没有”。“延安作风”和“西安作风”的巨大反差让许多民主人士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奋斗的动力源泉;“十个没有”是延安时期党开展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是维护陕甘宁边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奋斗方向,延安精神与“十个没有”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准红色文化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连接点,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至关重要。在延安市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和“十个没有”的实践基础上,本书紧扣新时代“十个没有”的革命文化之根,不仅专辟一章对延安精神的历程、内涵、“十个没有”的内容和革命实践进行系统论述,更为重要的是从理念和实践内核两个维度科学论证了延安精神对平安延安建设的影响,激活了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的强大力量源泉,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厚植革命基因、汲取红色资源打通了创造性的转化路径。
  从鲜活实践中探赜索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这种对立和统一不能没有实践。因此,一切创新要以实践为切入点,它强调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系统认识又必须要反作用于实践,将实践作为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洞悉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社会治理命题,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重心下沉催生了地方积极革新治理方式,创新治理模式,涌现了大批优秀实践案例。以实践为源头活水,本书从延安市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为出发点,经过长期蹲点调查研究,从大量鲜活的案例材料中分析总结,在每一章节中都做到有案例支撑,以实践为基。以实践为最终指向,从实践中获得的理论必须指导实践。本书在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街道)、平安乡村(社区)、平安部门(单位)、平安行业(领域)等方面进行充分梳理之后,采用经验启示的形式对实践内容进行高度凝练,突出治理优势,提供实践遵循。
  从创新经验中高掌远跖,为西部和革命老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生动范本。“枫桥经验”被誉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的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本书着重梳理了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发扬“枫桥经验”核心要义,重视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充分把握历史潮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稳步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渐完善乡规民约、社区公约、行业章程等社会规范,持续丰富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供给,不断展现化解矛盾纠纷、预防社会冲突、维护安全稳定的实践做法,丰富和发展了“枫桥经验”。同时,本书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基层社会法律治理研究创新团队为中共延安市委政法委制定的《延安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指导性标准体系》,该体系将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社会治理创新结合起来,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都纳入治理范围,将平安创建活动与行业管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延安样本”。
  (赵俊鹏,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制度经验研究(2022E0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