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长江是中国的肠,则四川盆地就是中国的胃了,所以营养丰茂应有尽有,吃进肚里特别巴适舒坦。连我这号并不以吃为信仰的货色,一听说去四川,便提前三天空腹束腰了。
这次是个六人亲友团,尝尝什么滋味。因文章掠得微名,过去出游不用掏钱的,谁邀请谁破费:一出机场便见名牌迎接,正事之余,百心不操地游逛周边风景名胜。
此回自费游领教了“人民的玩法”。酒店餐点是既定的,时间是掐死的,景点更是没有一巴掌的多余。想看多余的景致吗?另掏钱吧。大巴车里,导游小姐的话筒音刺耳聒噪、快语洗脑,介绍风土人情方言美食如同端上一锅热气蒸腾的大烩菜。回程时忽然推介美食,一人发一个压缩的小塑料包,撕开一看,半个小拇指蛋儿大的食品请你品尝,味道不好不用买,说这是厂家成本价来的没有中间商比网购还便宜。于是有人扫码导游手机购了一袋或两袋,导游暂且登记于本子。“三袋优惠价,一百元!”众人不积极,大巴车就减速靠边,缓行如龟。一看这阵势,只能人人都买了。到站停车,下车打开货仓取出来,对着本子念名字交货。车走后有人现场手机网搜,眼睛瞪得拳头大核对塑料袋印字:“小袋是够数,也确实便宜,但是重量短了啊!”
好在三天订制游结束了,剩余时间逛街购物。这个我没兴致,决定脱离群众去三苏祠看看。几次入川,皆因故未拜谒三苏故里,实该打屁股呢。
就给冯星皓先生发信咨询成都往眉山怎么走方便。冯博士是蜀中著名新闻人,五年前于山西侯马笔会结识的。然而发信良久未见回复,正忙什么紧火事没顾上看手机吧?过了一小时连来几条信说热烈欢迎大哥,我贪睡刚醒来!说去眉山动车最方便,不过——“我明天亲自驾车陪哥去!”这个成本太高了,我说还是自己去吧。
稍顷发来“名善山珍 野生菌锅汤”定位,要接我等同去吃接风酒。那五位不好意思去,他就只派了一个车来接我。
进餐馆包间一看,七八条好汉站起来笑迎握手,冯博士一一介绍全是实业家,实业兴国陡起敬意。文学只能把社会搞得一团糟,这么说显然夸大了文学作用,应该是一团糟的社会反倒能茂盛文学,晚清民国的文学灿烂便是活证。
素昧平生,然而觥筹交错几杯后便如同曾经上甘岭并肩作战侥幸生还的战友重逢,加微信拍胸膛有事请找我即便立马刎颈换头也毫不含糊……此乃酒之神奇效应也,故有美酒一词。坦白交代,那夜酒是我二十年来吃过的最醇饴的酒。我因嗜烟早起经常咳嗽吐痰,但是次日一声没咳,足见彼酒之神妙。
人以群分,由此折射出冯星皓博士是好汉里的好汉,是好汉领袖。好汉们分外信任他钦佩他亲昵他,加之宴席间他不断接听各路诸侯电话,不由我联想到那些遥远的纵横家了。
回到酒店五位亲友一听说我要去三苏祠,马上放弃逛街,申请同去。于是汇报星皓老弟人多一个车不够,我们还是自己乘动车去吧。顷复:没事,再叫一个车!
次日早上两台车准点出现在酒店门口,一路闲聊得知博士简历,唏嘘不已。问及二十多年前四川一位颇似杨贵妃的才女编辑是个北大高材生来西安约我稿,一说名字,居然是他当年的同事好友!他说伊人早移居美国了,让我看微信并要视频通话,我拦住了说这阵子人家睡梦里不打扰的好。
天阴微凉间隔细雨,高速路两边滑过葱绿的田野树木及鲜花村庄,九百年前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天才儿子苏轼苏辙进成都赴京赶考也是眼前这样的画面吗?
眉山政界有不少冯博士的朋友,遗憾都在开会出不来,他们通知苏祠中学语文老师孙文华(眉山市作协秘书长)早就恭候景区门口。孙老师肤白眸明,言雅态仪,宛若苏辙,同样写得一手好文章。
三苏祠始建于北宋,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原址占地不过五亩,康熙四年修复扩建至如今的百余亩,不由赞一句:康熙老儿懂文化嘛!亭台楼阁,书院古井,碑刻楹联,葳蕤草木……凡百度可搜的,写进文章没意思,从略。
参观到收尾,是个宽大敞亮的茶房,一条长案早摆了文房四宝。文华老师请我给他题个“书隐斋”。我说啥地方都可以写字,紫禁城都敢写,唯独此处不敢。他说方老幽默惯了抓起笔替我捏住。只好写,果然难看。丢笔拧身欲走,冯博士拽住胳膊说他眉山朋友多他必须代表三苏祠请我留张字否则以后来了没人管饭——
怎么办?以后是否重访只有天晓得。就是说眼下若不留字就可能永远失去机会;但若题字呢?岂不等于佛首著粪胆大包天!
写啥?围观者说随便写,写啥都好,东坡先生也是抓起笔来就写也是不动脑子么。于是就写了“到此休言文章”。
落款时有人吟诵“大江东去”,就把三苏祠笔误成三苏词了。拿起欲撕了重写,冯博士急忙摁住说这个就好得很,再写未必有这效果!“凡是名帖,都有瑕疵啊!”
原来,冯博士本就写得一笔好字呢,他父亲就是书法家呢,研判书法顺理成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