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7日
杜牧的风流
○ 王渊平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是晚唐诗人杜牧的风流却是千古的。他极妍的诗文和仕途的跌宕,是江河日下的唐代文化的一个标志。杜牧风流潇洒,胸襟开阔,自由放浪,集见识才华于一身的绝世风流。杜牧出身名门,年少成名,《阿房宫赋》一赋风靡整个朝野,其文采思想历史眼光,足以穿越历史长河,成为后世政经文化的警世恒言。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作为当朝宰相兼史学家杜佑的孙子,年少的杜牧就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精明头脑和深沉目光,他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都显露出不同凡响的立论词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举之后就开始为官,从长安城赴江南湖州扬州数十年,杜牧开放的胸襟和治世的才能,不仅对江南的政治文化经济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诗歌更是江南水乡才子聚会歌舞吟唱的唯美风华。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从山水看到历史的景象,对晚唐宦官集团把持朝廷的社会演进,充满了忧患意识。他对历史人文生命的价值观照,更有着温情和浪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他与歌妓张好好的恋情几乎人尽皆知,亲笔书写的《张好好诗》集诗与书法凌艳的风格,在湖光山色的瘦西湖被传诵一时。一个朝廷命官与民间美女幻成绝代美景,被南宋词人姜夔称之为“十里扬州,三生杜牧”,被后世诗人余光中称之为“小杜的江南”,足见其影响之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的爱是沉迷的,是身心的双重投入,是一个诗人的活力和浪漫,是被江南的烟雨所浸润的美妙静好。
  50岁不到的他,因官事升迁回到都城长安,朝政昏暗加内忧外患,使徒具抱负的他忧思郁结,身体也每况愈下。一到晚上,还是有些惆怅的,会梦回扬州。一晃十年了,离开扬州整整十年了,人生有几个十年,不知道今生还能有机会回扬州吗?抱病回到少陵原故乡,身心俱疲的他,与侄儿一起把自己的的诗文焚烧了大部分之后编撰成册,仅留下五百首诗文,刻印几部,命名为《樊川集》。一代才子自撰墓志,叫人刻碑,然后坦然离世,葬进杜氏祖茔。
  杜牧是晚唐诗坛的一声喟叹、蓝色天空上的一抹彩虹。他创造的七言绝句,诗风清丽且朗朗上口,从蒙蒙江南烟雨传到皇天后土的西北,一路叠韵纷沓,使人耳熟能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天春寒料峭,细雨蒙蒙,诗人把民间人世的缅怀和忧伤,执如椽之笔轻轻一捻,变幻成一幅水粉风俗画,整首诗是那样的清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直达人心。
  杜牧是一个风流自赏又卓然独立的晚唐诗人,是华夏历史版图中的一抹烟雨,一程嗒嗒的马蹄声,从草色青青的黄土路,响到了江面湖面海面的无边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