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五六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回家看望父母,坐聊中,母亲给我说:“咱村的知识青年青海和树臣前一阵还回来看你爸了。”我一听就有些激动,忙问:“你们留他们的电话号码了没?”母亲说:“没有。”我知道父母没有那习惯,就又问:“他们要我的电话了没?”母亲说:“也没有。”听罢我感到怅然。但我在心里就想:我一定要想法联系上他们。
母亲说的青海和树臣,全名分别叫董青海和刘树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安置到我们队上的“知青”。和他俩同时来的还有李鹏飞、张永祥,一共四个男知青,都分在我们东队——第一生产队,还有四个女知青,都分在西队——第二生产队。
“知青”的到来,对于农村来说,形成了一种冲击。虽然他们刚到农村不谙农活的操作规程,令人啼笑皆非;他们刚离开父母照顾,做饭菜的烹调技艺和厨房卫生不敢苟同,但他们穿着工厂里那蓝色或洗得有些发白的再生布工作服,以及他们流利的普通话,令农村青年羡慕不已。
白天,他们和农民一样,一天两晌三顿饭。早上起床,或吃或不吃,听见铃响,就得跟社员去地里给生产队干活;中午回知青院,几个人搭伙自己做饭;吃完饭稍事休息,很快又到了出工时间;下午收工回来,他们又开始自己做饭。开始他们一块做饭,一块洗碗刷锅,后来改为分组,轮流做饭,轮流洗碗刷锅。甚或有一阵,几个人自做自吃;更有甚者,有时万一谁发个懒,就有可能半天没啥吃。不像今天,叫个外卖什么的。
晚上,还有下雨的日子,是知青们得以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他们有的看书,有的洗衣服,有的吹口琴;有时下象棋,有时打扑克,有时去外村看电影……就这样,他们一边劳动锻炼,一边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青海和树臣等父母的单位是第十冶金建设公司,简称“十冶”,厂址就在华阴县境内的桃下镇。桃下镇西临罗敷,罗敷亦称敷水,曾经是古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很有名。
“十冶”所在地桃下镇和我们同属华阴县,离我们村也就三四十里路,他们离父母单位不远,父母随时可以来探望,给他们送些吃的喝的。
队上给知青派活,那是尽量照顾的,脏活、累活、重活,还有技术性太强的活一般都不给安排。实在不行,就把知青和有经验有能力有体力的劳力安排在一起,以便传帮带。村人都爱跟知青在一起干活,因为知青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在村人眼里,这些娃可怜的,年纪轻轻就离开家离开父母,要干活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服,所以,知青谁要是来家了,母亲只要问知没吃饭,就会给拿个馍馍或碰上了让吃顿饭。
我和知青算是接触比较多的回乡青年,一是因为我和知青们年龄相仿,且住址相近;二是因为我父亲当时是生产队长,每每要给知青派活,知青有事请假也都要给队长说。
因为熟,没事了我就去知青院,看他们洗衣服、做饭,听他们说话、聊天。通过接触,看得出或许受遗传和家庭影响,他们几个人性格各异:青海协调、组织能力强,经常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树臣乐观外向,善交往,凡事哈哈一笑;鹏飞善思,常常一个人看书或下象棋,研究梅花谱;永祥内向,多听少言。但他们和谐相处,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两三年后,城里开始招工,根据条件,他们又都先后一个一个离开了村子,只留下空荡荡的知青院……
知青走后几年,高考恢复,我几经努力,也离开了村子,此后再无联系。
现在听母亲一说,我又想起了当年的情景。掐指一算,不觉然竟过去了四十多年。
为了不留遗憾,我回到渭南的第二天早上,还没起床,就编发了一则寻人启事,希望有人能提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孟塬公社蔡家大队插队的“十冶”知青的联系方式。我把启事发给华阴市当时的作协主席孟江海,知道他人缘广泛,希望在他的华阴朋友群里转发。
没有想到,启事发出的当天下午,我就接到了村里在县上工作的一个小弟的电话,说:“哥,你问的是不是谁?”我说:“是的。”他说:“我知道联系方式。”我说:“好,那你给我发来,谢谢。”他随即给我发来了董青海的手机号码。
我立马给青海拨通了手机,首先做了自我介绍,青海闻之也很高兴,给我说了他在西安的住址,互约相见;又说了刘树臣还在华阴,并发来了树臣的手机号码。
不久之后的一天,我到华阴出差,约见了树臣,并与朋友一起共进晚餐。前两年在西安,得与青海相见,相聚甚欢。
今年国庆前夕,我和青海、树臣如约在长安相见相聚。饭桌上,又回忆起了当年他们在村里插队时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说到村里的人,树臣至今竟然还能记得并叫出村里那么多人的名字、说出其兄弟姊妹或夫妻关系,以及我亦未曾听说过的逸闻趣事,令我惊讶。我感慨地说:“树臣,看来你知道的还真多,你应该是咱们蔡家村的荣誉村民!”说罢,我又转对青海和树臣一起说:“你们以后再给人介绍说你们是哪里人,就说你们是蔡家村人!”
青海说他前两年还曾开车带儿子回过两次蔡家村,但他不想打扰大家,所以回去没有去任何一个人家,只是开车从村道里经过,在村外停下来转转看看,他是想让儿子感受一下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青海说:“我每次去,心里都不好受,为啥这都几十年了,咱村咋还是那样没一点点变化,甚至比原来还不堪了?!”
青海之问,我无言以对。因为对此,我有同感!我知道,青海能这么说,说明他对这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咱村,怀有深深的眷恋,希望咱村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