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5日
春天读书吧
○ 李亚军
  景龙池小学要举办读书活动,王老师说,活动就叫“春天里,读书吧”。我听后侧头想了一下,好好品味着这几个字。
  我们小时候,大人把上学叫作念书,经常说,这个娃到了该念书的年龄,得想办法让娃去念书,并叮嘱着孩子,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那时,适龄儿童去上学读书,已经很自然,不像老人过去说的,读不起书,一辈子当睁眼瞎。条件当然还很简陋,过程也很艰难。学校离家远,天不亮就得出门,几个小伙伴摸黑前往。冬天特别冷,手脚经常被冻烂。早读没有电灯,我们得人人端一个用墨水瓶做成的小煤油灯。中学上晚自习,汽灯常常突然熄灭,引来黑暗中各种尖叫。就那样,早出晚归,寒来暑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在学校混大了身子,回家务农,一些人还成了农村改革后的闯一代。
  那时,教学手段简单,从一进学校的早读开始,一天很多时间都在读。有老师领着读的,学生自己读的,集体整齐背诵的,还有个人摇头晃脑背书的。语文书上的大部分内容都得背下来,想到要检查背诵,急得做梦都在背书。其他课程的内容也要出声读,很多人把“砝码不能用手拿”背了好几年。书声琅琅,校园成了读书有声的地方,也是最具生气的地方。我们村一个孩子把所有课文都背得滚瓜烂熟,却大字不识几个,全是跟着大家又读又背。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把书都背到肚子里,钉在记忆中。这其中,不少话长在了肚子里,成了我们自己的话,甚至有些句子和段落,到现在还能张口就来。读什么书,做什么人,肚子里有了知识的孩子,不光会听老人、大人们的说教,慢慢会形成自己的认知,有了自己的主张。
  进入高中,压力陡然增加,学校处处有无声的紧张。校园里很难再听到读书声,教室里只剩下急切的翻书声,偶尔有着急拍桌子的声音,不时还会有叹息声。经过近千天的煎熬,个别幸运者进入大学。入学后发现,不用再操心考分,也不担心分配,一下子解放了,充分享受着读书成长的快乐。大家按照个人兴趣,有整天在体育场上玩的,有常在图书馆里看闲书的,有提早到社会上适应的。我整天在图书馆里上下蹿,翻看了不少书,却总是跟风跟潮,翻的多是西方名著,读的多是畅销书。
  工作十余年后,到了女儿开始识字读书时,与她一起读唐诗,读三字经,我顺便还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唐宋散文,读了四大名著,补了国学的一些底子。快四十岁时才明白,我们活在当下,也活在传统里,说话想事离不开老道理。多读、多抄、多用,让这些知识垫在心底,讲话更自然,说理才通透,工作和生活才从容。在院校三十多年,一边读书一边工作,读书与吃饭一样,天天离不开,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转眼就退休回家,我现在专门宅家读书。一天到晚在看书,室内各个角落都有书,家里都快变成了书吧。只是,更多地在借读书打发日子,安顿心神。再好的书,看着再受用,反复去看,沉浸其中,还是记不下。与人谈论起某个现象,写作想用某句话时,心里常有着急的影子,嘴里却说不上来,迫不得已时,除了借助百度,又重新张开嘴,大声来读书。偶尔反观时发现,自己的认知体系,根子还是由中小学时朗读建构起来的。朗读中记下的那些字、那些话、那些理,像血液一样属于自己,表面上不断更新的那些能顶一时的用、应一时的景,转眼就没了影子。
  今年的春来得有些猛,转眼间阳光就有些烫人。花儿全开了,人心变野了,天天四处追着看花,暂时把书放到了一边。倒春寒吹落了花,也把人关在了家里,只好重新捧起书。这一段时间我读的是昆虫、植物和鸟的书。这些生活的近邻,陪了我五十多年,曾以为了解它们,可是,当我抬头想看什么鸟在鸣叫时,低头想看一朵花的结构时,提笔想写一只蝉的一生时,才发现一具体就露馅。过去读书多浮在面上,只读了个大概,很多事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思维和认知不够健全。现在条件好了,教育理念务实了,孩子们早早读了这些书,能更好地与自然结伴,懂得尊重自然,并在探究自然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常读这样可感可知的书,在诵读中把书本上的内容唤醒、读活,让读书与生活更加紧密融合,终身读书的习惯也会更加牢固。
  今早春雨霏霏,“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送她上班的路上,不经意间聊到读书。王老师在小学工作近三十年,深知读书对孩子的意义,一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孩子们捧卷读书的自觉。我感叹现在读书记不住,她说读书还是要趁早,趁一天的早、一年的早、一生的早。听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的早时,我想到了校园里如花一样的孩子,想到了生根发芽的草,想到了天天唱歌的鸟,体会到“春天里,读书吧”的更多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