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山县,顾名思义,因山得名。今天的霍山,因水扬名。
大别山,绵延千里,溪谷崭岩,群峰嵯峨,最高峰白马尖1774米,雄踞霍山境内。大别山高我为峰,独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自然架构,赋予霍山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达1500毫米以上,山高水长,万物繁盛,垂枝布叶,霍然可见。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霍山境内大小河流呈网状分布,虽逶迤九曲,终条条归一。清朝乾隆年间《霍山县志》记载:“河流密集,常年潺潺,久旱不涸。”
历史上,因水而患,屡见不鲜。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而根治淮河水患,在毛主席的工作安排中,显得刻不容缓,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霍山县佛子岭修建大型水库。水库1952年1月动工,仅用880天,就建成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钢筋混凝土大型连拱坝——佛子岭水库。随后,又建设了磨子潭、白莲岩两大水库,拦蓄了1840多平方公里的流域来水,使之温顺而安详。
大坝矗立,家园安澜,民众福祉倍增。
因水而生的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岩三大水库,蓄水量达15亿立方米。群山如框,三面天空之镜,晶莹剔透,镶嵌其中,与蔚蓝的晴空、飘逸的云朵,相得益彰。113座小水库,星罗棋布,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落大地,衍生而成的一条条河流,如玉带起舞,精彩纷呈。
水的归顺,使霍山有了灵气,实践也让霍山人悟出,绿水青山带笑颜,是他们生存和发展之本。他们不再沿袭“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是当今霍山人秉持的理念。觉悟的霍山人,多年来,不给青山“剃光头”,只给荒山“戴绿帽”,国土森林覆盖率达到76%,堪与世界任何一个发达的森林国家相媲美。远山近岭,以绿掩目,县域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达4200个,比世卫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翻了一番,还拐了一个大弯,年均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7%以上,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中国天然氧吧”。
优美厚植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富饶的水资源。霍山人懂得,眼望无尽的森林,是贮藏的水源,少女般翩翩而来的流水,是摇曳的森林。雨水、山泉水、地表径流,或从森林里,或从竹根下,或从山涧中,涓涓而来,蜕变成河流,或者小溪,一路欢歌笑语,让湖中满盈,如婴儿静静地躺在霍山母亲的暖怀,静如处子。
临渊羡水,是每一个来霍山的人情感的宣泄。我曾陪同一位非洲友人前往佛子岭水库参观,当我们攀至坝顶,面前的高峡平湖,让他石化般立在原地,若无旁人,许久,才收回惊艳的目光,双膝跪地,双手合十,摆放在胸,直愣愣地凝视蓝天,嘴里咕噜咕噜,神乎其神。我很吃惊和诧异,译员解释说,他在质问上帝,你不是对每一个民众都平等相待吗?为什么把天下美水都放在这里,而我的家乡除了沙漠,还是沙漠?不公平呀……
霍山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钟情,“掘地财,取水利”,趋利避害,比屋可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魂,已经是人类无可争议的共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起“寻找中国好水”行动,佛子岭水库被评为“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
殊不知,霍山人为了这一泓清流,曾经历过壮士断腕的剧烈疼痛,才得以焕发今日其青春的模样,衣锦还乡!他们忍痛关闭水库上游所有工矿企业,让5万渔民“转业”,让数万只网箱“搬家”,让20万林农“改行”,“方收养毓之功”,“中国好水”是对霍山人默默付出的回馈。如今,成为下游合肥、六安等城市的“水塔”,源源不断的“中国好水”,流进寻常百姓家。
现在,来到佛子岭水库,51平方公里的澹澹湖面,群山环抱,横无际涯,宛如铺就了茸茸绿毯,恭候客人的光临。远山近水,风光旖旎,一幅青山绿水的水墨画卷,期待客人的观赏。环湖而行,船在镜中行,人在画中游,湖面之上,天廓湛蓝,风清气爽,惠风和畅,百里长卷,抒写着意味无穷、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无垠的竹海,在波光云影映衬下,翩翩起舞,欢歌吟唱,妩媚生姿。雄鹰盘旋,和鸣酬唱,或栖落树梢,或岩壁驻足,这是迎客的多情媚眼。
“人与山川相映发”。霍山,山水相依,自然天成,亲水而居的霍山人,因水的滋润,真情四溢,性格透明而沉稳,胸怀宽阔而不故步自封,这得益于霍山人世代延续的对山和水相互共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