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与“官、汝、定、哥、钧”并列,是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以青瓷最富盛名:其胎薄而质坚,釉面光洁匀静,釉质莹润透亮,色泽翠如橄榄,淡雅润美;造型古朴庄重、玲珑多变,纹饰富丽多姿、丰满生动,线条犀利流畅、立体感强,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
耀州窑瓷器美在青中泛绿、晶莹温润。即就千年之后,那些埋藏于土里的瓷片依然青绿滋润,新美如初。
那是先辈窑工们留给后世无声的语言,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是后来人解读先人美好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
有一块碑,叫“德应侯碑”,是中国最早的窑神庙碑刻,发现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碑文详细记述了耀州窑的发展史以及制瓷、烧成的工艺技术,耀州窑生产地的自然环境、居民的从业结构、陶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内容。
“德应侯碑”对于耀州窑瓷器完整的表述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凭着优良的品质,耀州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天空里熠熠闪光。
“倒流壶”的原件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流壶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件耀州青瓷完整器,是北宋时期耀州窑的贡品。
1968年,陕西省彬县的一个农民挖地时,无意中挖出了这把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纹的瓷壶。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确认它叫倒流壶,这把壶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壶盖与提梁、壶身连成一体。提梁造型为一卧状的凤凰,作展翅飞翔的姿势。壶嘴造型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趴地,倒仰着头,狮口张开;母狮腹下还有一头幼狮,正在吸吮母乳。母子两狮的神态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构思精妙奇巧。
时光荏苒,它怎么历尽曲折,流落乡野,埋藏地下,无人知晓其中的玄机。只有一点可以确认,某年某月某日,它带着一身贵气,从耀州窑走出。
它的起伏沉落,应该有许多故事。
我惊叹倒流壶的深邃和机智。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壶内有两个导管,一连底部的梅花孔,一连壶嘴。灌酒时需将壶身倒置,将酒从梅花孔处注入,壶嘴溢出时表示注满。将壶身正置后,与梅花孔相连的导管可将酒隔开,达到滴酒不漏。倒酒时,酒经另一导管从壶嘴流出。
其中的科学原理,制造它的先辈窑工们未必知道,但却运用得娴熟、自如。我相信先辈窑工们不是猎奇,为达官贵人酒桌上添一点可摇头晃脑咀嚼的资料,或者故意把简单弄成繁琐,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哲理,意深味且长:倒即正,正即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必倒,物极就反,反败为胜;玄机不玄,清澈如水,水深似海,隐藏玄机。
我曾为这件冠名为“倒流壶”的瓷器写过这样的诗:“心思用于逆水/就有了九曲十八弯……一把壶神哉/注入长江黄河/流出源头清泉”。诗读起来让人汗颜,我自知并未完全把握这壶深刻意蕴的全部。它是人生社会历史简单的大道理,让你能思索出动魂惊心。
这件耀州窑倒流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2013年8月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因为这把壶,千年的耀州窑从此更多了内涵,更多了力量,更多了光彩。
走进耀州窑博物馆,广场上高3米的仿倒流壶造型喷泉高高屹立,它已成为耀州窑的标志性景观。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川园也有一件硕大的倒流壶,古朴中有新意,有时代感,而新意与时代感中又发散出强烈的文化气息。
西安邮政同年启用的世园会“铜川园”风景邮戳便以此壶为图。
2013年9月,为纪念第一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中国邮政发行了JP180邮资片一枚,并为各参展省市区加印地方特色图案,陕西版加印图案选用的就是“青釉刻花倒流壶”。
在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开幕式上,彩旗飘舞中,充分体现中国元素和陕西元素的古色古香的倒流壶又一次惊艳亮相。13位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分别手握倒流壶将水缓缓注入水晶缸时,现场LED显示屏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图逐渐浮现清晰,并幻化成该届丝博会暨西洽会会标,宣布了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正式开幕。
倒流壶已无可争议地成为陕西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015年,陕西省艺术馆要购买一些瓷器,为即将建成的新馆增添一些文化气息和景象,我和单位的人去了一趟耀州窑。临别时,大家纷纷购买瓷器,以为纪念。我选了镶嵌于镜框中的一个倒流壶,这个倒流壶其实是半个,正面看很完整,背后是残缺的。
瓷坊人不解,我说,我喜欢这个。倒流壶把所有的智慧都隐藏于背后,包括它最初的创作动机以及深埋于黄土下的秘密。
不追求完整恰恰是最完整的。
否则,就无法解释耀州窑千万件瓷器都无一幸免毁于时间的崩塌之中,唯独它发毫无损地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