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可谓陕西人的母亲河,我们本地人把它读作yu河。大意可能是因为关中平原的几十条河流相遇于此,进而汇集成了这条河,形象一点便成了遇河,即渭河。她与汉江分别是黄河与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据史料记载,周秦汉唐时代陕西的降雨量与河流水量比现在大很多,丰富的河流对于陕西农业和河运以及军事都曾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正是渭河及其他纵横东西南北的河流,使关中成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富饶的天下粮仓。我最早知道渭河是因为我的舅爷家在渭河南岸的一个古老村庄,从舅爷家往北走不远就是渭河。
我老家距离著名的“泾渭分明处”直线不过十几公里,小时候只是听老师和大人们说过离我们不远,但鲜有人去原地探访。十年前,一座连接我老家和渭河以北的最近的跨河大桥贯通,横跨渭河,我开车陪同已在外地工作的老领导一家参观“泾渭分明”景点。他感叹在陕西三十多年,竟没有来过这近在咫尺的著名美景。这种情形我在其他地方也碰到过,不知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还是因为别的缘由,有时虽然离景点很近,偏偏附近的人去的并不多。
为了一探“泾渭分明”的究竟,我从网上查到,泾渭分明的本意,是指泾水在注入渭水时所形成的虽同处一河,但却互不相融的景象。对于自视清高的古代文人来说,这种现象代表着一种明辨是非的品质。但好像据说泾渭分明有时显现为“泾清渭浊”,有时却又变成了“泾浊渭清”。戊戌六君子中最为知名的谭嗣同在实地考察后认为,两河在丰水季的水都很混浊,而在枯水季时则都很清澈。由于两河上游所流经的区域不同,进入丰水期会有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就会形成“泾渭分明”景象。那次我们去景点还真看到了泾渭之分明,从高崖上往下看,分明一条深绿和一条浑黄的水在一处融合。当然,深绿的是泾河,浑浊土黄的是渭水。这种现象其实在黄河和其支流无定河上也多次出现过。
故乡那条流淌了我整个金色童年的灞河,是我最熟悉的河流。一帘清水自东南方向朝着西北方向缓缓淌去,最宽的水面有百十米的宽度。沿着细沙自然形成的缓坡走下去,走过一截长满绿草野花的沼泽地和柔软烫脚的细沙滩,先是经过没及脚面的浅水,踩着核桃鸡蛋大小的鹅卵石,慢慢地便进入了深水区。在水面和靠近沼泽地接口处形成的塄坎下,可见一群群游动得飞快、抓也抓不住的野生小鱼。蓝天白云下,水鸟在宽广的水面欢叫翱翔、追逐,时不时伸出尖尖的喙在水中闪电一般穿入、拉起,啄捕鱼儿,偶尔也会看到渡河的木筏载着一两个人吱吱呀呀地划向对岸。这就是我儿时在灞河看到的景象,人和自然相融,祥和而美丽。曾几何时,灞河往日古朴、自然还有点苍凉的景象慢慢消失不见了,过度地挖沙,加上上游水量的缺失,河水变得越来越少,河床变得越来越窄,原来天然浑成的滩涂没有了,美丽的天鹅飞走了,曾经丰腴、优雅、空灵的灞河变得越来越丑陋不堪了。
近年来,全民的环保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灞河进行了治理,水清了、草绿了,灞河两岸柳絮飞舞、百花盛开,昔日的景象重现,天鹅、苍鹭甚至还有极其罕见的火烈鸟再舞翩跹。
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陕西的河流大大小小有上百条之多,她们像一个个苍老而又年轻的母亲,目睹了历史的沧桑,从远古流淌至今。
从小钟情于山水,长大有条件以后,每逢节假,我总是尽量去登山揽胜、去亲近江河湖泊,尽可能一一去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