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洞,一个地处陈仓西部山区的小村子,清冽的通洞河蜿蜒流过,村民沿河道而居,河边官道北接赤沙镇南通渭河故道,是西山交通要冲之一。清代咸丰年间“正庸风碑”矗立在官道与小河之间,向世人昭示这里民风淳厚。通洞地处深山,虽说物产并不丰饶,传统的社火文化却得到非常完整的接续传承。通洞村农历二月初二庙会,唱大戏、耍社火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乡间娱乐项目。
驱车近百公里,冒着零星的细雨,文化馆一行人来到了通洞村,看了一场久违的黑社火。俗话说,“庄稼汉要热闹,唱戏耍社火”,社火在民间是仪式感极强的祈福纳祥活动。白天的社火游演据说有四十多个身子,盛况空前,把会场戏台下面的人吸引得精光,晚上则上演黑社火。黑社火也叫地摊社火,是流行于关陇一带包括陈仓区西部山区的一种独特的社火种类,区别于昼社火的造型艺术,更突出一个“耍”字,既有社火的服饰、造型、扮相,又有固定的唱词,每一段都有单独的情节。黑社火就内容情节而言,分祀神类、古典武打类、民间生活类、滑稽逗笑类,配以锣、鼓、钹、胡琴等乐器,曲调以西山小曲小调为主。演出时,点一堆火,在火光的照耀下,既唱曲儿又跑圈,以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教育人。西山黑社火的曲目有近百个,每次演出一般精选十五段左右。
通洞村今年的黑社火由一个叫挂里沟的自然村承办。开场小曲由两位富有经验的社火艺人和两名旦角载歌载舞搭伴上场。由于西山独特的方言,外来人对唱词辨识度并不高,但旦角的碎步甩袖给人印象颇深,听围观的村民称之为“甩旦”。开场社火曲目没有定数,可以是“十炷香”,也可以是“福禄寿三仙”。不论以什么曲目开场,第二个节目都是“打场”。由一名武生以一套干净利落的拳棒在鼓乐伴奏下,打出一个圆圆的场子,使围观群众不至于影响到演出。这种打场的武生向四方拜谢的动作中有极为严格的仪式,颇有点乩童的意思。接下来演出“天官赐福”“王母拜寿”“关老爷保皇嫂”“四毛女拜寿”“搬三霄”,其间穿插了滑稽搞笑的“抬老爷”“刘海劈柴”,让鼓乐手得到喘息。最为精彩的是武打戏“三英战吕布”,鼓乐节奏时紧时缓,四名武生轮番登场亮出本领,刀枪剑戟交错缠斗,打到精彩处,围观村民齐声喝彩,掌声四起。
十时许,细雨渐密,“香山寺还愿”是最后的曲目,几百人的观众散去大半,甩旦者依旧步步生莲,忘我的演出,鼓乐之声响彻在灯火明灭的山谷。夜半时分回到家中,久久不能入眠,脑海中突然显现出县志中记载的“为傩或戏竹马”一句来,傩即社火,而黑社火不啻为最原生态的社火。
精彩的黑社火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是山区人最难以忘怀的节庆仪式,是血浓于水的家乡情愫,是四方游子永远割舍不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