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正月廿三,白于山区这片黄土地上流行着一种古老的习俗——燎疳。
在白于山区人们的意象里“疳”是一种疾病或者说是一种专吃人体器官的怪物。传闻在自己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一夜之间会吃掉嘴唇和脚趾。因此,“燎疳”的风俗源于驱邪降魔。人们认为火代表光明,会使暗夜中的一切魑魅魍魉胆怯。时至今日,山区的人们不仅在正月廿三燎疳时放火,丧葬出殡者经过自家门前时也放火为逝者送行。晚上行夜路回家时在硷畔放把火,人从火上跨过去才进窑洞,以防把鬼蜮领进家门祸殃家人。
记忆中的正月廿三,晌午饭刚过,村里的娃儿们便拉着耙子在塬头峁底的荒地收集蒿草。蒿草比麦秸易燃,火势较大,是燎疳的首选柴火,所以娃儿们耙草十分卖力,暗自较劲,唯恐自家门前的火堆不及他家旺。整个下午,塬头峁底被耙扫得干干净净,直至晚饭时娃儿们才捆好蒿草,一捆捆背回家,只留下一道道耙痕如黄土墙上狸猫急躁的抓痕。
残阳痛苦地妊娠着,好一阵子才消失在塬的尽头,寂寥的天空成了鸽灰色,夜色渐渐吞噬了家家硷畔上高垒的蒿草。黄土塬沉浸在一片静寂之中,只有峁梁上零星的灯火忽暗忽明。不远处一户人家先点燃了蒿草,火光染红了硷畔。倏时,各家各户硷畔上的蒿草也都燃了起来。黄土塬上的夜灵动起来,堆堆火光和着娃娃们欢快的喊叫声惊破了沉闷的夜空。火势稍小一些,后生们开始蠢蠢欲动,只听“日”的一声便从烈焰上一跃而过,空气中一时弥漫着毛发烧焦的煳味。后生们纷纷嚷叫燎干了眉毛。火焰变小,娃儿们、老人们开始跳火堆,娃儿们跳过火堆撒着欢儿唱道:燎疳、燎疳,燎到箩儿崾岘!老人们也念叨着:燎燎没病了,燎得腿腿不疼了。婆娘们将盐撒在火里,一时间火堆被撩拨得劈啪作响、火星四溅。
与此同时,年长者在另处燃起了小堆鬼火,这堆鬼火无人问津,是为逝去的先人和游走的孤魂所准备的。夜风掠过硷畔,“鬼火”随风摇曳,火星上下翻飞,或许缥缈的魂魄正游弋在火焰的上方。这正是乡亲们对逝者、生灵的敬畏。
廿四日晚上送疳,人们燃起火堆,仍旧来回跳跃。待火势几近熄灭时,长者随手捡起几块土坷垃朝上面吐两口唾沫,粘上火灰尽力向空中抛去,而后又用铁锹铲起火籽扬向夜空。黄土塬上的夜空一时火花四溅,绚丽多彩。火星随风肆意飘舞,老人们端详着火花念叨:荞麦花、糜子花……五谷杂粮都有了,庄户人家吃饱了。等火星落地时,娃儿们一拥而上,任意踩踏,直到地上的最后一颗火星熄灭才罢了。这也表示消灭了田里的鼠类,丰收之年指日可待。
现代生活元素冲击着古老的习俗,生活的富足吞噬着原始的信仰。白于山区的这一把火还能燃放多久?或许,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