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首小诗轻叩春的柴扉,一副春联烘托年的喜庆。
贴春联的习俗在民间由来已久,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初一,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故“春联者,即桃符也”。
贴春联在农村是必不可少且非常讲究,老人住的地方多贴“福禄寿喜”,小孩睡觉处贴“抬头见喜”,老井旁“泉水旺盛”,磨道窑“五谷丰登”,草房子“小心鸡毛”,猪栅栏“膘肥体壮”,驴圈旁“水草通顺”;谁家娶了媳妇“子孙满堂似小数循环”,寓意“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孙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谁家老人故去,三年内依次贴“黄、蓝、红”三种颜色的春联以示哀悼,当然真的勇士敢于以“过新年饥荒逼死,过了年照样如此”来自嘲。
村里贴春联从腊月廿九开始到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前结束,每家贴很多春联,所有的门框和窗框都要贴春联。村里那时很少有人会写春联,因父亲是小学教师,所以邻家邻居早早把红纸拿到我家。父亲忙前赶后一写便是两三天,我主要负责研磨和裁纸并把写好的春联晾干后折叠放好,以防出现纰漏而闹出笑话。有一年邻家一位大叔因不识字错把“膘肥体壮”贴到孙子的炕头,“水草通顺”贴到窑洞门口,“子孙满堂”则贴到了猪圈旁,这竟然成为左邻右舍茶余饭后的谈资,每当此时大叔总憨憨一笑。为了汲取这次经验教训,以后每年给他家写春联必须要做好标记,比如“小心鸡毛”联背面画一棵随风摇曳的小草,“膘肥体壮”联背面画一头蠢蠢欲动的肥猪,而“抬头见喜”联背面则画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谨防他再随心所欲、胡粘乱贴。
旧时写春联没有润笔费,笔端流淌的全是满满的乡情和浓浓的乡音。我在研磨、裁纸、折叠过程中尽情享受着年的快乐、春的暖意和门庭若市的喧闹。
贴春联是孩子们争着抢着要干的事情。首先用小刀刮去陈旧的春联,然后小心翼翼地扫去窗棂上的尘土,再把面糊均匀地涂抹在门框和窗框上,这样贴的春联比较瓷实。因为黄土高坡冬春季节狂风肆虐,常常是“大风起兮云飞扬”,贴不实容易被黄风刮去而消减年的喜庆。贴春联先从主窑洞开始,一孔接着一孔往过贴,最后贴大门的春联“出门见喜”而告一段落。
贴春联这一过程还不算终结,接下来村里的孩子们挨家逐户去看窗花、看春联,看谁家的春联字写得漂亮、贴得端正,常常一番评头论足之后拿来和自家的春联作比较。有眼尖的孩子猝然发现李大爷家门口的春联“英雄战土个个威武”后不禁一声惊呼,原来不知哪位高手粗心大意把战士写成“战土”了,孩子们朗笑之后一哄而散,心满意足地跑回家品尝父母早已做好的“年茶饭”。
时光更替,岁月轮回。这些年再回村里,家家户户依然“新桃换旧符”,村里写春联的人好像更少了,大多在商场购买写好的春联,贴春联依然是孩子们的事情,而我的记忆却如此地持久和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