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年前的一个往事。
打开办公室的门,一位略显拘谨的中年妇女站在我面前。在看似有点面熟的脸上,只是刷深了岁月的沧桑。她身后领着一男一女学生模样的孩子,从孩子长相和举止来看,不用分辨,这是她的儿女。
在我迟疑之时,她开口了:“书记,您还认识我吗?”
她的称呼,是我多年前在一个镇里工作的职务。刹那间,这个称呼,捞回了我记忆深刻的一件往事。
一天,我从村里刚回到镇里,一位妇女朝我冷冷地问道:“你是书记吗?”我应声回答。她随我来到办公室反映:她住家附近的矿山放炮,把她家的房屋给震裂了,找了矿山,他们推辞说与放炮无关,就不管不问了,她只有找书记给评个理,帮助解决了。
她所住家的村,有一个萤石矿山,经常要在坑道深处放炮,以利开采。按理说,经过主管部门技术评估,周围住户与矿山的间距较远,达到了确保安全需要控制的距离。听了她的叙述,我大致了解了她的诉求。我略微思考了一下,告诉她,“明天上午,我带专业人员实地查看,根据情况给予答复。”
第二天,去她家的路上,从同行村干部口中,对她家庭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他们夫妇有两个孩子,公婆与他们一起生活,因为田地少,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不多,孩子由多病的爷爷奶奶照看,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听了介绍,我的心情沉重起来。
在一幢新建的三间二层楼房前伫立许久,当确认这是她的家,我感到特别意外。崭新的楼房,给我的视觉冲击,与我心中储存的信息落差太大。这幢楼房和周边农户的住房相比,毫不逊色,无论如何不可能与贫困联系在一起。
踏进屋里,她赶忙迎了过来,似乎对我们一行的出现,激动而意外。环顾屋里,眼前的景象让我不能相信,面前的陈设,简直可以用寒酸来形容。除了挂在正面墙上,亲戚送来恭贺乔迁的中堂以外,家里所有陈设,寻觅不到一件是新购置的。零散而破旧的家当,怎么也填不满这偌大的空间,这和村里人乔迁新居的一般做法格格不入。推开一间房门,床沿边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面对突然进来的陌生人,他俩立马站了起来,战战兢兢地注视我,茫然地朝我微微一笑,算是礼貌地和我打了招呼。我正在纳闷,村干部说:这是她的孩子。我走到他们面前询问:“上学时间,为什么没有上学?”孩子用黯淡的目光瞅着我,没有回答我的问话。母亲赶忙进来,无力地替他们回答:“没钱念!”
我退到堂屋,让县里请来的技术人员对她家房屋受损情况进行鉴定。我在旧板凳上坐下,也让她坐下,想了解一下她家的具体状况,她却忙着给我们倒茶。她的陈述,与村干部介绍的情况基本相似。我问:“为什么房子盖这么漂亮,两个孩子却辍学在家?”她用呆滞的目光看着我,说:“别人盖楼房都好多年了,今年年后,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凑,欠了一屁股债,才把房子盖起来,没有钱供小孩念书了。”她停顿一下,接着说,“孩子爸爸已经出去打工了。”
“为了盖房子,孩子连书都不念了?”我问道。她抬起头,想努力挤出微笑,可无声的眼泪,顺着僵滞的面颊汨汨下滑。她说:“没有办法呀,我们家穷,不能再让房子破旧被人瞧不起了!”这个理由充分而又荒唐,我心里嘀咕。我提高了嗓门说,“你们的希望是孩子,现在他们不念书,连盼头的念想都没有了,要房子干什么?房子能够给你们希望吗?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吗?要改善居住条件,那也一定要量力而行,你家现在这种情况,先让孩子念书还是先盖房子,谁轻谁重你知道吗?”面对我的一连串问话,她似乎提振了精神,振振有词地回怼,“我怎么不明白,要是不明白,早就出去打工了,我知道爷爷奶奶没有办法让他们上学,只有他们上学了,我才能安心出去打工!”她的回答,冥冥中,我明白了她找我的目的。
我正在寻思,她继续流着眼泪,说:“我不是难缠的妇女,我是没有办法呀,孩子不念书就像你刚才说的,就没有希望。我和孩子爸在外打工,起得比别人早,干得比别人多,脏的累的都是我们干,工头一咳嗽,都把我们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文化呀!看看外头,不能再让孩子像我们这样了,我们将来老了还要指望他们!”
她的话,让我感到惊讶而又欣慰。贫困往往造成人的视野狭窄,在对读书普遍淡薄的村里,她对读书有这样的期许,我想,如果不是在外多年的见识与磨难,别人怎么说教,她都不会听进去的。从她的答话中,我感到,对生活和未来,她是有信心而又心怀殷殷厚望的。她的话语虽然平和,却像一枚针子扎在我的心上。我随即召来镇教育办主任,趁刚刚开学,采取盘点销号的方法,无论什么原因,不让每一个孩子辍学,一定要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后来,我通过好心人,以匿名的方式,每年给他们家以力所能及的资助,就是调离也没有中断。
“书记,要不是你,他们可能就没有书念了,也就没有今天了。”她欢欣的话语,把我拉回到现实。她的脸上,浮现着微笑,可以肯定,她的笑容是从心底洋溢而出的。过去,也许是贫困,将她本应拥有的灿烂笑容,给挤出了心外。按照她的说法,这次带孩子来,就是要向叔叔报告他们的现状。从他们的介绍,我知道了女孩是老大,几年前考取了一所师范学院,现在在一个省辖市中学当老师,男孩刚从农业大学毕业,在外地找到了工作,薪酬也不错。
看到读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并有了好的归宿,我也喜悦满怀,并有几许踏实感、成就感。
我想,他们夫妇当初举债盖楼房,也许能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尊严;而孩子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彻底阻断了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也许是一个母亲心中最重要的盼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