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读研的第一个学期,导师便带领我们到嵊州进行为期一周的乡村写生。出发那天,天气很好,微风和煦,阳光明媚,就像我们的心情一样。对于这次乡村写生之旅,大家都充满了期待。
大巴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到了中午时分,车子停在这次写生的第一站:崇仁古镇。崇仁古镇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幽静安谧,有着数量众多的古建筑群,庙宇、祠堂、戏台、牌坊、桥梁等,应有尽有。虽然历经千年,但古朴的风貌依旧,在长年累月的雨水浸透下,这些建筑显得有些斑驳。我们脚下是凹凸不平的石头路,其间长满了青苔和小草。一条条小巷曲折蜿蜒,相互贯通,巷子两侧是高耸的马头墙,抬头则是被高墙框住的一小块天空。穿行在静谧的小巷中,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恍若回到千年以前。
参观结束后,便是自由活动的时间。我和同学留在了玉山公祠,进行下午的写生。玉山公祠中有一座古戏台,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被称为古戏台建筑的典范之作。在戏台的屋脊飞檐上,还有精细的砖雕装饰,二龙戏珠大气磅礴,杨戬和哪吒细腻逼真。明媚的阳光照射在戏台上,我们仔细观察,落笔描摹,恍惚间仿佛看到戏台从沉眠到苏醒,耳边也好像传来越剧的婉转歌声。城市的喧嚣早已远去,我们心静如水,从容地观察、品味和创作。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坐上大巴车,来到一处农家乐,吃上了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农家乐旁边,有一大片的茭白田,由此解锁了蒸茭白的新菜谱。
写生的第二站,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山路狭窄,崎岖不平,大巴车晃晃悠悠,两旁茂盛的枝丫碰到车身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到了终点,映入眼帘的又是另一番景色。一座座小房子依山而建,到处布满了绿色植被,深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变得轻盈起来。逛了一遍山村,我发现留在这里的大多是一些老人。我在一个婆婆门口的台阶上坐了下来,台阶两旁还缠着藤蔓植物,用于遮挡刺眼的日光正合适。这里与崇仁古镇有所不同,老旧的房子,漏雨的屋顶,甚至有些墙体都不复存在,茂盛的植物俨然成了房屋的主人。破败与繁茂,腐朽与新生,落在画本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植被的姿态各不相同,不同的形状堆叠在一起,交相辉映,显示出特别的美感。午后,阳光还有些热烈,我也有些困顿,这时邻家婆婆送来几颗还带着凉意的桃子,顿时让人精神一振,落在纸上的笔迹也变得轻快起来。完成一幅作品后,我便晃悠到了池塘边,水里成群的鸭子在捉着鱼虾,打破了平静的水面。粼粼的波光,低垂的柳枝,欢快的鸭子,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没有急匆匆的脚步,没有刺耳的车鸣,在这里,仿佛时间的脚步都放缓了。
在这一周的写生过程中,既有艳阳高照的晴天,也有烟雨朦胧的雨天,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自然体验。在离开前的最后一天,我们冒雨参观了刘文西的故居,他是黄土画派的开创者,也是浙派画家的代表人物,他画里的笔墨技巧让我们备受启发。在刘文西故居的屋檐下,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我们完成了此次写生的最后一件作品。每天写生结束回到酒店,老师会将我们的作业集中在一起进行讲解。
这种对景写生,画面讲究的是一种所见即所得,考察的是一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水平。写生同时也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辗转在嵊州的这些日子里,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们都会出去看看新鲜的事物,要么对景写生,要么走街串巷,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过得非常充实快乐。看着饱经风雨的古老建筑,走在铺满落叶的幽静小巷,仿佛世间的喧嚣都消弭于无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