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1日
渭 北 柿 子
○ 景惠子
  故乡在渭北平原,接近平原的尽头。故乡的地角,埝头,城壕边,房前屋后,生长最多的是柿子树。树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柿子的品种很多,记忆中就有尖柿(俗名鸡心黄),四盘,重薹,火晶,软枣。尖柿硕大,形状酷似鸡心,因而乡人也称呼其为鸡心黄。如若年景好,风调雨顺,疏朗有致,尖柿个体可以长到四五两,最大可到六七两。尖柿是做柿饼的最佳原料。
  故乡频阳的柿饼驰名中外,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宫廷贡品。上好的柿饼软糯香甜,有着天然蜂蜜般的清香。老人们早晨沏好一壶浓茶,将柿饼放入杯中,倒入茶水,用不了一刻,柿饼就会在茶水中融化。来自大自然的叶汁和软糯清香的柿饼融合后,就是一杯绝佳的饮品。柿饼清茶暖胃,消食,是老年人冬日里围炉聊天的饮食佳品。
  故乡做柿饼,多在小麦下种之后,乡亲们摘下尖柿,清洗去皮,蒙上纱布,挂在空旷处阴干。初冬的冷风吹拂,夜晚的地气浸润,霜降之后,柿子表面就沉落了霜色。那是细细的状如米粒般的奶油色的胶质。着霜后,取下木架上的柿子,一层一层,在大瓷瓮里压实,再密封瓮口。沉伏两三周,等柿子内瓤完全糯化,就可以开缸食用了。柿饼的糯香会淡淡地散发,那种来自大自然的清香,随着天风和地气,会传得很远。
  我家有两棵柿子树,生长在顺阳河东岸的埝头上。一棵树是四盘,另一棵树是火晶。爷爷说,埝上那片土地,早年属于我们张家。入社后,土地归了农业社。然而,地头的老树,农业社不管,因为那不是产粮食的东西。再说柿子树生长在地头,夏秋浓荫遮天,乡人们田间劳作间隙,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那两棵树老碗口粗,爷爷时不时去打理。他伏着腰身,修剪老枝,扶助新芽,给树根松土浇水。每年柿子树枝繁叶茂,结果自然不少。我们家冬天里就有柿子吃了。
  我记事的时候,爷爷就老了。清瘦的脸颊,头戴瓜皮帽,一撮山羊胡子,多半拃长,花白。他和村里的老人们一样,时常端着一个旱烟锅。坐下来或走路,不自然地将黄铜烟嘴,衔在嘴里,有烟没烟,也会咂巴几下。天冷了,西北风一吹,爷爷坐不安生,开始在屋子里烧小火炉。火炉先前烧木炭,后来也烧柴火。木材是拿斧子劈开的树根,根结上劈下来的硬柴。家里有只小铁壶,不知多少年代了,通体被烟火熏得黑黢黢。爷爷用小铁壶在小火炉上烧水,水烧开泡茶喝。故乡的冬夜阴冷、漫长,西北风沿着顺阳河道,呼啸而下,街巷里整日价冷风飕飕。爷爷在火炉上烤几个柿饼,炙热后和儿孙们慢慢吃起来。柿饼不少,爷爷却不让多吃。小孩子吃半个,大人吃一个。村里种过麦子,爷爷就把自家老树上的柿子,一一采摘下来,放在屋梁的棚板上。四盘和火晶,各自分开。冬日里,天色有点阴暗,爷爷做柿子拌炒面。他把四盘柿子去皮,放进青花瓷碗里,再放入炒面,用筷子搅拌均匀,就是味道别样鲜美的柿子拌炒面了。爷爷一旦整理柿子,就经常念叨说,柿子是好东西,能救人命哦。
  上中学时,在频阳古镇。中学操场后面,是一道高大的城墙。城墙外面,紧邻一条主干公路。冬春两季,每天早晨,都能看见三五一串的架子车,拉着火晶柿子,由北往南而行。架子车被加长了,铺了三四层木板,火晶柿子整整齐齐地摆在上面。有同学老家在沿山一带,他们解释说,这一溜一串拉柿子的架子车队,是山前的乡亲们,农闲时节,拉上柿子,去阎良、高陵、三原地域换粮。渭北沿山一带苦焦,老辈子就缺水,无法灌溉,种庄稼靠天吃饭。那个时期的年景,多有不好,多数乡亲们有小半年没粮吃。那么,坡地山原上的柿子,就成了救命之物。拉柿子的架子车队,乡亲近邻或亲友,结伴而行。他们将黑棉褂子两只袖子缚在腰里,大冷天里,穿着短内衣匆匆赶路。将铺盖卷系在车辕,杂粮馍布袋挂在车帮,他们拉着红红的火晶柿子,顶着阴冷和天风,一路南下。柿子拉到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区,火晶柿子二斤换一斤包谷,三斤换一斤小麦。也换黄豆,换糜谷,换红苕。反正都是能吃进肚子里的东西。
  爷爷常说,柿子是好东西,能救人命。待到成年,我明白了,为何故乡旷野上,到处都有柿子树,而且品种繁多。那是这片土地上的先辈们,为了在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年月里,不至于被饿死,给自己和子孙们栽植下的救命树。
  我对柿子和柿饼,喜欢到了骨子里。每年冬春最爱吃的故乡特产,就是柿子和柿饼。连同给亲朋好友们拜年小聚,多是带着故乡的特产柿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