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1日
连畔种地
○ 孙天才
  分田到户的时候,村里人的意见不统一。因为地貌地况差别大,家家都不想吃亏,那土地有塬上的坡地,有塬下的平地,有离水近的地,有离水远的地,还有盐碱地,还有靠坟地的地。最后,一致的意见是把地按片分,好地人均,孬地也人均,而且每片都抓阄,排出挑选的顺序。这样,那土地就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我家共分了三亩三分地,那地散落在坡上坡下三个不同的地方,其中最肥沃的一块和佩琴婶的地做了邻居。
  佩琴婶是黑娃的女人。黑娃从小就没了爹娘,独自一个人浪荡。那时,父亲刚从湖北竹山落脚到老朝邑,也是一个人过。黑娃和父亲同病相怜,两个人整天混搅在一起,就结成了铁杆兄弟。后来黑娃跟师傅学了厨艺,到了县供销社做饭,后又到铜川煤矿做饭,佩琴婶带着孩子就经常随了黑娃住在外地,只有夏秋两料收种的时候才回来,平常零敲碎打的活路就委托了我父母照料。黑娃两口也好,每次回来都提了东西来看望我父母,到了开学的时候,也拿了钱帮我们姊妹四个交学费。
  有一年,麦子收了,要耕地种玉米。佩琴婶急呼呼地来我们家说,她要回铜川,黑娃叔的煤矿在北京开了个办事处,单位决定让他去办伙食。大平小平大丫二丫在矿上的子弟学校上学,她要去照料孩子,拜托我父母把那块地替她种上,并把苞谷种子也带来了。
  村里平展的那块水浇地,家家都分的有,家家的地都是窄长窄长的。为了赶墒期,父亲就把两块地统一犁了,耙了耱了之后,让母亲和姐姐搂细梁子,他给人家还牛去了。等父亲回来的时候,母亲和姐姐麻利,竟把细梁搂好了。父亲就笑着后背了手,弯腰瞅那细梁子端不端。可他发现那细梁越是往前,越是往我家的地里偏。到了地的那头,竟与界桩偏离了一二尺远。父亲就生气了,让母亲和姐姐把斜了的地方再扶正回来。母亲和姐姐已累得汗流浃背,没了力气,就说好不容易搂好了,先种上再说吧,佩琴家也没人,斜一点就斜着,到收苞谷的时候,多给她点,补上就行了,人累得像啥似的。可父亲不愿意,一耙一耙地又把偏过来的细梁子挪了过去。
  何止如此,到了该锄草的时候,父亲总是要先锄佩琴婶家的地,然后才锄我们的地,给地里浇水也是,先浇人家的地,再浇我家的地。有时浇着浇着渠里就停水了,我家的地旱着,叶子黄了卷了,而佩琴婶家的地却绿油油的一片生机。母亲就生气地说,就你心眼好,光知道亏自己。父亲就说笑着吃亏是福,黑娃两口子托了咱,人总要讲点义气。
  那年秋收,佩琴婶因照应四个孩子上学,也没有回来。我们两家的玉米都晒在场上。村里人看到了就说,手心手背还是不一样,你看佩琴家的玉米,席子大一片,而人家的玉米却海的……
  父亲也不吭声。春节的时候,黑娃一家回来了。父亲拉了架子车,把那海的玉米送到了黑娃的家里……
  再后来,我们姊妹四个结婚的时候,黑娃都从北京赶回来,亲自上手做宴席。父亲去世的时候,黑娃和佩琴婶跪在父亲的遗像前磕头,磕得拉不起来,泪如雨下,口里一直念叨:我的好哥呀,我的好哥呀,下辈子咱还连畔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