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黄土炕,温暖全家人。这是一句地道的陕北清涧民间俗语,说明土炕在当地老百姓心中那个熟知度、亲切度。怎么说呢,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随着节令变化,特别是冬季那黄土炕就像保温床,相当于现在楼房室内的供热管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着。
陕北的黄土炕,一般是根据窑洞大小、家庭人口多少盘成的。普通炕面宽五尺多,长没有具体限定。那炕洞子由三条坑道组成,中间是主坑,两旁各有一个坑道。普通庄户人家的土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土脉上好的土炕,另一种是石砖炕。然后,在上面铺上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多块青石板,厚度不到一寸。而用搅拌均匀的麦黏(方言,ran)覆盖上半寸左右的一层,然后拿泥锨、泥盘抹得平整、光溜。炕沿边铺上长石条,还可以选用杏木、枣木、柏木、松木等做成的炕楞。再在炕上铺上席子、毛毡,放上被褥、枕头。门前是前炕,靠锅台是后炕,中间为中炕,这样才是一盘比较完整的黄土炕。
在那土炕后面连着锅台,选用当地优质石板。锅台石板上,被石匠旋开一个大圆口,后面一个小圆口,分别安着大锅和小锅。下面有灶火口,灶膛下留有灰坑。灶圪佬放着干柴,备用。提起石板,也是当地一大特产,到处有石山、石坪、石窝子等。其质坚,耐磕打。那石板薄厚不一,种类也多,用途广泛,如修窑盖房打围墙,修桥铺路绑石畔等,经久实用。
黄土窑洞的土炕歪好,事关重大,直接影响着人们平常居住安全、身心健康。在窑洞修建好后,安上门窗,粉刷窑壁,而后就可以盘炕,安炕楞,垒锅灶,安锅台,搁上大小锅。锅台的右下方,紧靠着地面铺着一块长方形石板,上面搁着风箱,木风嘴连着灶膛下面的土风口,就可以在灶口里添柴点火。拉风箱烧火做饭,那灶膛里燃烧的热火烟气,顺着坑道蔓延,直至进入头灶,再旋转90度以上掏空角度后,直接穿上烟囱到窑脑畔上,又垒着三四尺高的烟囱通风口,那烟雾就排了出去,朝着上空散了开。可是,那热量依然保存在炕洞里,具有一定保温效果。
春季,每户人家在窑里生火做饭,可以保持一定热度。夏季,随着户外气温回升,那窑里也开始温度上升,也就不必要生火,可以保持清凉。这个季节一般不在窑里做饭,而是转移到闲窑,或者房房或搭建的棚子,有锅有灶,可以做饭的。秋季,气温开始回落,窑里又开始做饭,使室内暖和。冬季,气温下降,天寒地冻,大雪封门,那窑里不仅要做饭,还要在灶膛里煨火保温。就是每天做过两顿饭后,把一些五谷杂粮的碎壳瓤子,或者驴牛羊粪放到灶膛里压实,让它慢慢地燃烧,保持的恒温较长,一直在炕洞里散发着热烟气。再在锅里适当加上水,烧热后也会散发暖气,弥漫在整个窑洞里。一般窑内温度保持在二十度以上,那么也就暖和了,不冷了。所以,人们对陕北的黄土窑洞有一句口头禅:春热,夏凉,秋温,冬暖。
平常,庄户人家在做饭时,那烟囱里的烟雾随着风向而走,没有风的时候,也会直端端地升上高空。有时候,那烟雾变化多姿,堪为乡村的一道风景线。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烟囱里上烟缓慢,或者不上去,灶口往出吐烟,那烟气回流,可能天快下雨了,也就像天气预报。邻居家有个二叔,凭着多年观察天气变化,看云彩,看风向,看烟囱里冒烟,品着什么时间天上会下雨,今年或来年的庄稼收成歪好。
陕北乡下的一孔孔黄土窑洞,一盘盘黄土炕,平凡而普通。假若一次性盘不好炕,那烟囱里不上烟,灶口上往出吐,满窑烟雾缭绕,可呛得人泪流不止,眼睛难睁。有时家人拿着介介盖子朝着灶口往进扇风,或者跑到门口将门留着缝隙往回扇,扇来扇去,有时把风扇了上去,有时还是不顶事的。在那个年代里,邻村有个刘石匠,没文化,悟性好,掌握着整修土炕的一套拿手本领。谁家的炕有问题,就会请他处理。凡是经他修缮过的土炕,那灶膛里火旺,炕洞里吸火,烟囱上端冒。所以,老刘受到人们尊敬,佩服地称他为“炕神仙”。有关黄土炕民谣,信天游可不少,诸如“家有田地驴或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围住亲人热炕上坐,知心的话儿拉不够”“面对着面炕头上坐,夫妻恩爱偕白头”等等。这是人们对黄土炕独特享有的独有情结。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开始,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祖先们栖居着一些自然洞穴。而后,经过漫长的风雨岁月,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逐步形成挖山洞、盘土炕的雏形。再往后充分利用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摸爬滚打,反反复复地完善着黄土窑洞、黄土炕等民居设施,让人住得舒适,居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