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17日路遥病逝。在陕西各界痛悼这位文坛巨擘的同时,由《女友》杂志主编王维钧先生领头,将路遥《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在颁奖仪式上的讲话、路遥在《女友》杂志社举办的“’91之夏文朋诗友创作笔会”上的演讲报告,加上路遥自传、路遥的创作札记《早晨从中午开始》等文章,编为一个小册子,书名沿用创作札记的名字,叫做《早晨从中午开始》,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从路遥和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正文前面是编者撰写的“前言”,和女友杂志社的李军先生于路遥去世当日凌晨撰写的“序”,“后记”是任职新华社陕西分社的李勇先生于路遥去世当日深夜写下的饱含深情的《路遥,你别走》,长达6万字的创作札记《早晨从中午开始》构成了该书的主体。
为了反映作为人的路遥的工作和生活、社会活动和创作历程,编选者还精挑细选了路遥不同时期的照片24幅,安排为16个版面,半个印张。这些照片有路遥在集市上、煤矿、窑洞炕头与普通群众、工人、农村大妈拉家常、采风的,也有与文学界、影视圈的同道贾平凹、吴天明、汪国真、台湾学者柏杨夫妻的;还有两张享受天伦之乐的,一幅是与女儿路茗茗在乾陵骑骆驼,他题为“袋鼠”,另外一幅是与妻子林达、女儿路茗茗坐在公园长条椅子上的全家福;还有两张是演讲照。与亲属的照片只有一张,是去世前在病床上与一直陪伴他的四弟王天乐的合影。照片中最多的是反映路遥精神世界的“独行侠”瞬间,多达9幅,占全部照片的三分之一还要多。这些摄于不同时期的照片,有的仰望空濛,有的低头沉思,有的血气方刚,有的负轭如山,一幅的背景是残垣断壁与稀疏的绿草,一幅的背景是铺满画面的棱角突出的岩石板,而他摄于省作协院内,左手抓按着头顶,右手扶着大腿面,半闭双目,倾身低头,支棱在树桩上,肩膀与树桩上落驻黄叶的照片,将作为作家的路遥的痛苦与疲惫、孤独与无助、寂寞与忧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幅照片后来选为了封面。好巧不巧的是,插图的第一幅是彩色的,是路遥在前辈作家柳青先生墓碑前台阶上坐着的形象,神态沉稳,目光坚毅;最后一幅是黑白的,是路遥躺在透明棺材内,亲朋好友和各界人士送别的悲伤景象。以多彩的色调起步,以单一的黑白落幕,虽然色彩各异,却都是伤心之地,冥冥中暗含了路遥一世悲苦、两世为人的多舛命运和宿命论般的归宿。
书稿决定交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承蒙社领导厚爱和看重,我十分荣幸地成为责任编辑。
读路遥的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滚烫的文字,我直观的感觉是震惊、悲叹。
学生时代,我想象中的作家一定是鲜衣怒马、锦衣玉食,出则前呼后拥、声威远播;入则金碧辉煌、美女环侍,要风得风,求雨得雨。上为高官倚重庇佑,下为粉丝推戴敬仰,四方通神,八面威风。殊不知读完他的文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真正认识到路遥的人生与世界,是让人震惊、让人揪心、令人痛惜、令人担忧的残缺不全的人生与世界。在路遥短暂的42年的生命旅途里,农家后生的贫穷、饥饿、羞辱、无助、恐慌、无望,与不甘平庸、不甘屈服、不甘命运摆布、不甘低声下气低眉敛目蛰伏草莽,和起而怒吼、战斗、拼搏,交织演化成一幅与恶劣生存环境抗争、与复杂社会人生抗争、与自己的宿命命运抗争的中世纪骑士的画卷。成名前的路遥,卑微而自信,弱小而狂放,身处逆境而梦想鱼跃龙门、一飞冲天;成名后的路遥,除了继续一贫如洗,却给自己压上了更加沉重的负担。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对自己说“你别无选择”,并把它看成是“命运的题旨所在”。知识分子要想达到古人所说的“三不朽”境界,非得脱胎换骨、蜕一层皮不可。路遥却是赌上了家庭和生命,实现了对自己既往的跨越,完成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编校速度、整体进度,加快再加快,但不能放弃精编细校原则。作为书稿的第一个读者,我虽然读得气郁胸结、泪水涟涟,虽然被震惊到六神无主、茫然四顾、瞠目结舌,但审读与编辑校对的过程需要缩短再缩短,因为几方面的合作者已经商定,该书要在路遥去世一个月即12月27日准时面世,作为亲人朋友们共同献给路遥的一份微薄祭礼。
《早晨从中午开始》以超出常规的异乎寻常的速度出版了,甫一上市,就成为怀念路遥的人们争相传阅的热门图书。